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为何下嫁汉人和亲?( 四 )


恪纯长公主离开沈阳进北京的时候,只不过四五岁,在沈阳的生活她已全然没有了印象,她不清楚他们怎样拜别了皇祖、父皇的陵墓,如何举迁北京奉太祖、太宗神主人太庙 。但进入北京之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贵族生活,使她们身上少了塞外女子纵马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茫茫雪野之上的那种豪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多了深宫女子的幽怨之情和贵族子女的养尊处优 。
恪纯长公主从性格上与她的生母奇垒氏完全不同,而是酷似她的父皇皇太极,争强好胜 。奇垒氏虽然生于草原,但她的身上并没有草原女子的那种倔强不屈、豪爽不羁的性格,人宫之后她非常温和,与世无争 。这或许是因为她们察哈尔部是战败而归于大清,也或许是因为她出身低微,不敢与出身高贵的其他后妃们相争吧 。但恪纯长公主从小就不认输,争强好胜 。
清入主北京之后,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礼仪制度 。清廷对于不同品级的公主的服饰、饮食、年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公主的礼服而言,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就有较大的差别 。恪纯长公主是庶妃所生,受封和硕公主,自然同皇后所生的固伦公主不同 。但年幼的恪纯长公主此时却不懂这些规矩,她争强好胜的本性使然,认为别人有的,她也应该有 。幼小的她曾为此大哭大闹,搞得宫中的嬷嬷太监们好不为难 。后来那些大一些的公主们为了不惹这个小妹不高兴,除了宫中重大典礼之外,平时干脆不穿礼服,只穿便装 。稍大一些之后,到恪纯长公主懂道理之后,知道这制度是自己不可能改变的,但心中还是常常生出一股怨气 。
随着年龄的增长,恪纯长公主的姐姐们都一个接一个地出嫁了,到J顿治九年(1652),宫中只剩下恪纯长公主了 。一天,孝庄文皇后与她的生母一同来见恪纯长公主 。母女们见面当然是特别高兴 。在询问了一些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之后,孝庄文皇后便切人了正题,她说:“公主年龄不小了,给你选个额驸可愿意?"
恪纯长公主一听,刷地一下脸就红了,虽说她只有1 2岁,但已略通人事,况且她的姐姐们也都是这个年龄时就准备嫁人了 。她羞答答地说:“全凭太后做主,可太后给我选的是哪家公子呢?”
孝庄文皇后道:“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少年英雄,一表人材,公主喜欢否?”
恪纯长公主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即消失了,她噘着小嘴嘟哝道:“请太后恕罪,我不愿嫁给汉人 。”
实际上,恪纯长公主对吴应熊根本不了解,即使对他的父亲吴三桂也只是略有耳闻 。但清初满洲人,特别是满洲贵族,他们普遍轻视汉人,虽然朝中也有像范文程、洪承畴这样位居高官的重臣,但事实上汉人地位根本无法与满蒙贵族同日而语 。所以,恪纯长公主一听把自己嫁给汉人为妻,立即表示反对 。恪纯长公主想:自太祖以来,还未曾有过公主下嫁汉人的先例,虽然皇兄顺治帝重用汉人,渐习汉俗,但自己是皇家公主,金枝玉叶,怎能去匹配吴应熊呢?
在这个少女的心里,早已开始了对自己的未来生活的梦想 。她的姐姐们不是嫁给了蒙古王公,就是嫁给了满洲贵族子弟 。她梦想自己将来嫁给一个蒙古王公,回到母亲曾经生活过的草原,作为王妃她可以一呼百应,可以领略当年父皇皇太极曾经驰骋过的草原风情 。要么就嫁给一个满洲贵族,自己的额驸世受皇恩,高官厚禄,自己在京城之中过一种富贵安闲的生活 。
孝庄文皇后的一席话,无疑如一盆冷水,浇醒了恪纯长公主的美梦,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沮丧 。虽然她还不能理解孝庄文皇后的用心良苦,但她知道,这件事她反对是没有用的 。在当时社会里,女子根本没有选择爱人的权利,即使公主也不例外 。不用说这桩婚姻另有政治目的,即便是平常的婚姻,也都得依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 。恪纯长公主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未来的额驸吴应熊能够是自己理想中的爱人,懂得体贴她,爱护她,而且高大魁伟,英俊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