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派为什么再汉朝初这么盛行?原因是什么( 二 )


无论是《皇帝四经》还是《淮南子》,都无法绕开老子的“道”,《淮南子》展开了“道”生万物的一辩证过程:“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 。”这种对立面的互相生成与转化的辩证运动,体现着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 。
由“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明确概括了“无为”的基本原则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 。在政治上便表现出遵循规律下的因势利导、因时制宜 。实际上,又是循法下的无为而治 。说来简单,做呢,在特定的环境中,注意引导,也很好实践 。毕竟无为而治,还是讲求些治理的,但是却强调了不要多为和乱为 。
4,汉代以后,再无黄老(老子的道家依然没有断流)
法家导致秦的胜利与灭亡这一事例,需要后人有教训和反思 。而秦之后,经多次的起义和战争,汉最需要抓住秦之教训,休养生息,巩固民生 。故黄老思想流行,“无为而治”方针得以确立 。
汉初的主流思想除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外,还有其他先秦思想的糅合 。像汉高祖时期的陆贾,曾著有《新语》 。他就提倡以儒家的“仁义”为主,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的治国方针 。而贾谊不仅在《鵩鸟赋》中发挥了先秦的朴素辩证和唯物主义观点,又重新确定民本、民生的重要,区别了礼制和律法,提出仁义和法制都是统治的工具 。
在中国哲学史的进程上,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面对新的阶级,国家的稳固,经济的发展,像黄老思想这种对先秦思想的传续发展和高度综合,实在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且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政治哲学的开始 。汉代以后,中国的统治阶级就很少用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了,而是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把孔子的儒学和印度过来的佛学,杂糅着运用到了政治治理和民生发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