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鸭池河畔 耄耋老人与洪水猛兽搏斗了33年( 二 )


在水文站旁边,有一个宽20余米的峡口,是通往测量点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峡口跳跃都是一次豪赌。”吴武生回忆,涨水时,峡口会被河水淹没,最深的地方甚至超过3米。每当下雨要去测量点时,吴武生会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从峡口的一端跳过去。
1994年,60岁的吴武生离开了水文一线,但在他心里,仍然牵挂着鸭池河水文站的工作。更希望位于水文站上游的东风水电站能尽快投入使用,群众生产生活会更加方便,鸭池河水流也会趋于平缓。
时至今日,随着东风水电站的建成使用,鸭池河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洪峰。昔日波涛汹涌的鸭池河畔,如今也变成了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这一切离不开扎根在鸭池河边的吴武生,以及一茬又一茬水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对工作的态度,比对家人更用心”
大多数眼中,水文人是风雨中的逆行者、防汛抗旱的吹哨人,吴武生也用了一生践行了水文人的坚守。妻子刘知英不免抱怨:“吴武生对工作的态度,比对家里人更用心。”
水文是个危险的工作,当出现洪峰时,人们都会待在家里,或往海拔更高的地方撤离,但越是这时,水文人越要迎着洪峰而走,只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贵州多雨,每年汛期是吴武生工作最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要仅测量也要进行数十次,夜深时,漆黑的小路上常常会有一个提着马灯的身影快速的走向测量地点,而妻子只能在家里默默祈福。
由于出身问题,吴武生一直感恩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有4个孩子,由于水文站附近无学校,子女读书难,老大老二早早从事劳动。1985年,老大老二在一座废煤井中不幸出了意外。孩子出事那天,吴武生还在办公室忙活着,并坚持着整理完测量数据。他默默承受着个人的不幸,组织上动员他让妻子和儿女“农转非”,他以家人没有文化拒绝了。
后来,水文队领导认为他年龄已大,不适合在水文站里,他对领导说:“现在组织信任我,就让我多干点吧。”
退休后的吴武生,一直住在鸭池河畔,一旁就是当年的水文站旧址,只不过现在改为了生活用房,房屋旁是他经营着的一块菜园。
如今闲暇之余,他总会到河边走走,眼神中有怀念,也有欣慰。怀念的是那些年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欣慰的是现在鸭池河水文站有了新的办公场所,雨量、流量等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自动上传,再也不用冒着危险采集数据了。(文/谌洪涛 图/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