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练字的秘诀是什么

柳公权生于唐代年间,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 。
柳公权作品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共享年88岁,是陕西铜川人 。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 。官宦之家出生的柳公权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十二岁的时候柳公权就能作诗写赋 。柳公权二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
柳公权曾经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担任侍书以职 。柳公权在朝期间,敢于大胆谏言,以此受到唐文宗的赏识 。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 。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 。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唐文宗去世后,唐武宗即位,柳公权得到唐武宗的赏识和重用,官至太子太保一职 。柳公权去世后,皇帝追封为太子太师 。
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柳公权认真学习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 。随后,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
柳公权拜师
《柳公权拜师》是一则小故事,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习是没有止境和终点的,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自身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 。
柳公权作品
柳公权酷爱书法,自幼就临摹书法大师的作品,在全村中,是一名“小书法家”,深受全村百姓的称赞 。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柳公权写下“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挑着豆腐从前面路过,看见了柳公权的作品 。他认为柳公权小小年纪,就如此心高气傲,便皱了皱眉头 。他沉吟片刻说,柳公权的字写得一点都不好,就像自己卖的豆腐一样,软软塌塌,没有一点美感和骨筋,还不如别人用脚写的作品,就这样一幅作品还敢在人前卖弄 。柳公权听完老伯的话,十分生气,便呛声老伯让他写一幅作品试试 。老伯听后笑着说,自己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但是在华京城有很多书法很厉害的人 。柳公权听后,想去华京城一探究竟 。第二天,柳公权五更起床,前往华京城,一进城门,他看见一棵槐树下围了很多人 。柳公权十分好奇,他挤进人群中一探究竟,只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头用脚写字 。这位老头坐在地上,右脚夹着笔,左脚压着纸张,正在挥洒自如地书写对联 。老头的字体肆意飞扬,赢得阵阵喝彩,柳公权佩服不已 。柳公权跪在地上,希望这位老伯能收他为师,老伯自嘲自己出身卑微,没办法为人师表 。在柳公权的苦苦哀求之下,老伯拿出一张纸写下: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
柳公权恍然大悟,回家之后日夜练习书法,手上被磨起了厚厚的茧,但是柳公权依然不放弃,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
柳公权心正笔正
有一次,唐穆宗看柳公权在写字,一面感慨柳公权运笔熟练,一面称赞他字体娟秀 。
柳公权作品
便问柳公权在书法练习上有什么秘诀,柳公权对唐穆宗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画则姿正也 。”柳公权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他不仅告诉了唐穆宗自己练字时的技巧,也从侧面告诉唐穆宗治理国家大事,也需要“心正” 。这句话是柳公权是书法艺术上的经验之谈 。作为一名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写作品之时需要全神贯注,心神清明后,才能学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谓“用笔在心”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柳公权在“心学”上的造诣,旨在将伦理观念与书法艺术进行融合 。圣人之学在于心正和笔正,练习书法作品也一样,从心出发的作品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