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疑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死了几次?( 三 )


原文就到此为止,《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皇和萧淑妃之死那一段毛骨悚然的记录竟然完全没有!这不能够不让我们怀疑,《《旧唐书》》是否曾遭人篡改?篡改之人按照《新唐书》的记录给《《旧唐书》》加上了一段,却又忘了删除《《旧唐书》》的原文记录,以至于留下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记录 。
还有,我们必须知道的是现存《《旧唐书》》是明嘉靖年间辑出的,并非《《旧唐书》》的最早本子,后人勉强能够找到最早《《旧唐书》》版本已经是南宋时的本子了,而这个本子不仅残缺不全(也不知道当中还有没有保存着《旧唐书》的这一卷),而且是国宝级文物,寻常人根本看不到,当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早已流传开来,宋人对武则天的谩骂几乎成了习惯,如果《《旧唐书》》中没有这一段,根据新唐加上一段是很可能的,就算宋人没加,也不敢保证明人没加,而清人爱改史是出了名的,几乎是习惯成自然,而且他们也和宋人一样,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假如他们看到的旧唐没有这一段,他们也会给它加上,这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旧唐书》这段自相矛盾的记载 。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留在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旧唐书》曾被篡改的痕迹,这是《旧唐书》关于废后王氏传的上半部分: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 。父仁佑,贞观中罗山令 。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 。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 。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以父仁佑为陈州刺史 。永徽初,立为皇后,以仁佑为特进、魏国公,母柳氏为魏国夫人 。仁佑寻卒,赠司空 。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 。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 。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 。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 。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 。遂立昭仪为皇后 。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 。
前文我所引用的是《旧唐书》王皇后传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和《旧唐书》文字几乎相同,可以证明《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唐书》确是是《旧唐书》 。我统计了一下这两部分的一些字出现频率,由于实词有固定的意思,不见得都会用上,所以我统计的除了一个代词后之外,基本上是虚词,如下表:废后的一段文字出现频率分析 。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剧照
【武则天之疑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死了几次?】前段文字351字
后:15字 比例为4.3%
也:2字 比例为0.5%(后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6字 比例为1.7%
氏:9字 比例为2.5%
为:12字 比例为3.4%
后段文字297字
后:7字 比例为2.3%
曰:7字 比例为2%(上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5字 比例为1.6%
氏:3字 比例为1%
为:6字 比例为2%
在虚词的使用情况上除之字外更无他字相类,出现频率差别如此之大,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人手笔,每个人写文章都有自己固定的文字风格,要判定一篇文章是否出自某人手笔,统计一下他的用字频率,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作者,这是留在文章中的“指纹”,改不了的 。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未曾感觉出来他在文章中留有指纹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统计一下《新唐书》的一些篇目用字频率,再和欧阳修宋祁的文章对比一下,你就可以分析出这些篇目具体是出自哪个人的手笔 。仔细想一下,《旧唐书》王皇后一个人的传记区区几百字有可能由两个人来写吗?虽然《旧唐书》是众人合作写成的,但是一个传记几百字竟然要两人来写,简直是欺负后唐无人,也不符合逻辑 。再联系到《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唐书原文无后段文字,我基本上可以说,历史上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绝对没有遭受“人彘”之祸,她们的死因不是缢杀便是鸩杀!所谓“人彘”的说法是来自后人对女皇的厚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