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诸葛亮一生最信任的人?诸葛亮看好谁接班( 六 )


杨仪的优缺点都很突出:一方面他很有才干,他在随诸葛亮北伐中,每次兵出,“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诸葛)亮深惜仪之才干”(《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另一方面杨仪心胸窄狭 。任尚书时与尚书令刘巴不睦 。
才能高而眼光浅杨仪受关羽派遣见刘备,刘备就和杨仪谈论天下大势,刘备觉得杨仪是个人才,很喜欢他就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 。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三国志·杨仪传》)大家都知道刘备有3个强项1是哭2是跑3就是挖掘人才的本事大,想想当年,关羽和张飞,所以刘备看上的人都不会是一般人 。诸葛亮出征经常让杨仪做计划部署,杨仪也是很快就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所以连诸葛亮都很欣赏杨仪的才能 。
眼光浅体现在刘备征东吴时,杨仪因为和刘巴不和被降职,(”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 。“《三国志·杨仪传》左迁就是降职的意思,但至于降职的原因不得而知,估计就是二人之间有一点性格上的矛盾,这一点肯定是杨仪没有看到刘巴作为上司时手中所掌握权力的结果 。)杨仪又向来和魏延不和,(这矛盾仅仅是因为杨仪不愿意恭维魏延)而诸葛亮让蒋琬来继承他后,杨仪仅仅提升为”无所从属“的中军师 。杨仪感觉这种待遇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他认为自己入仕比蒋琬早,才能比蒋琬强,功劳比蒋琬高,所以大发牢骚 。请各位想想,自己辛辛苦苦跟着领导干了大半辈子,最后却被朝廷给明升暗降,能心服么?这种牢骚倒也是情有可原,只不过杨仪没有看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只不过发的不是时候,才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
NO6.王平
街亭之役,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一次疏忽,除了主将马遇处死以谢罪外,所有相关将领,包括诸葛亮、赵云、魏廷等都受到贬职处分 。只有一名偏将,却因特殊战功而受到重用,那便是行伍出身 。大字不识十个的王平 。街亭大战,王平率领千余人马,鸣鼓自持,制造兵,张颌不敢逼,让蜀汉大军得以安全撤退汉中 。王平以特殊军功,在一片贬职声中,加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围祁山 。司马懿派张颌领大军攻打王平孤军,但王平率领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个个誓死如归,张恰猛攻不下,无功而返 。诸葛亮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王平以少数军力,牵制住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 。建共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大原,在撤军行动中魏延作乱,奉命击质魏延军团的便是王平 。王平以此功劳,迁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不久更须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候,代替原驻守汉中的副车骑将军吴在,成为蜀汉前线军团的总指挥蒋流进驻汉中时,以王平为北征的前锋军团 。延熙六年,蒋防率军退回港城时,拜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汉中驻守军团的总司令 。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莫率步骑混合组成十万大军,攻击汉中 。蜀汉前线军团各将领陷人恐慌,只有王平镇静如常,指挥若定 。费伟也由成部车大军来援,曹组无功而退 。当时,王平在北方,邓芝在东方,马忠在南方,同时成为蜀汉政权的“铁卫” 。王平是士兵行伍出身,无法写字,识字不超过十个,但口述作书时,却思维敏捷,颇有条理 。他常令幕僚为他诵读《史记》和《汉书》,和别人讨沦时,也能知其大义 。王平个性严谨,不苟言笑,经常从明到夕,彻日端坐,颇有耐性,而没有一般行伍出身将领的浮躁 。只是用嫌小心眼,缺乏豁然大度的大将之风,可能与其学识不足有关 。王平于延熙十一年,病逝于军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