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几次最著名的凌迟事件古代凌迟案( 三 )


NO.8 一个受凌迟,株连到十族
一个受凌迟,株连到十族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 。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 。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 。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 。时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多方策划,抵御燕兵 。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 。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 。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 。"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焚死" 。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 。"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 。"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 。: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 。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 。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 。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 。
NO.9 忠诚将军受冤屈,死证明朝一命决
忠诚将军受冤屈,死证明朝一命决 。袁崇焕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 。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袁崇焕,广东省东莞人,明万历47年(1619年)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以边才自许” 。万历45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 。四年之后,袁崇焕带兵1万人驻守宁远,努尔哈赤率兵13万,前来攻打,大败而回,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打伤,不久郁郁死去 。后来,袁崇焕又接连击败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声名大震 。崇祯即位后,拜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 。崇祯2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 。袁被迫千里驰援,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袁本是儒将,但此时也披上甲胄,临阵督战,并击退后金军队 。但是,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袁是内奸,将袁逮捕入狱 。次年8月16日,46岁的袁被以极刑凌迟处死 。由于京城百姓听信袁崇焕为内奸的说法,对其无不恨之入骨,于是,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他那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于高杆之上“枭首示众” 。就是在这天晚上,被袁崇焕部下的一位佘姓谋士(佘幼芝的先祖)冒诛九族之险,将袁崇焕准备“传视九边”的首级偷回家中,掩埋于自家后院,隐姓埋名在此守候袁灵整整155年 。袁崇焕的死,预示明朝灭亡的临近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