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晋楚城濮之战的结果揭秘( 二 )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 , 形势明显不利于己 。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河南南阳) , 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 , 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 , 避免与晋军冲突 。他告诫子玉 , 晋文公非等闲人物 , 不可小觑 , 凡事要量力而行 , 适可而止 , 知难而退 。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 , 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 , 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 , 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 , 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 。楚成王优柔寡断 , 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 , 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 , 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 , 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 。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 , 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 , 让曹、卫复国 , 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 , 撤离宋国 。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 , 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 。但晋文公棋高一着 , 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 , 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 , 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 。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 , 以激怒子玉来寻战 。子玉眼见使者被扣 , 曹、卫叛己附晋 , 果然恼羞成怒 , 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 , 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 , 寻求战略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 , 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 , 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 , 诱敌深入 , 后发制人 , 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 , 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河南濮城)一带 。
晋军的“退避三舍” , 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 , 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 , 曲在彼矣” , 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 , 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 , 以逸待劳等等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 , 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 , 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 , 主张持重待机 , 停止追击 。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 , 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 , 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 , 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 。晋文公检阅了部队 , 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 , 可以同楚军一战 。楚军方面 , 决战的准备也在积极进行之中 , 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 。中军为主力 , 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 , 战斗力薄弱 , 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 , 由子西指挥 。
公元前632年4月4日 , 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 , 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 。在决战中 , 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 , 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 , 采取了先击其翼侧 , 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 , 有的放矢发动进攻 。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 , 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 。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 , 顿时惊慌失措 , 一触即溃 。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