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大佬杜月笙的另一面:为何如此热心慈善事业( 二 )


此后 , 杜月笙又筹划在松江、昆山、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地设立重伤医院 。南京沦陷之后 ,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工作人员大多撤退到汉口 , 杜月笙也赶到汉口部署救护工作 。至抗战结束 , 红十字会所救护的军民总数统计达260万人 。杜月笙在其中出了大力 , 很多救护物资、车辆 , 都是在他的号召下募集到的 。
除了捐款之外 , 杜月笙还直接创办慈善公益机构 。1931年 , 杜月笙和金廷荪各捐资10000余元在浙江创办了宁波市时疫医院、仁济医院 , 获得了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的金质一等奖章 。1931年 , 杜月笙在家乡建设了一所医院 。1933年5月 , 他又与虞洽卿等人创设虹口平民时疫医院 。当时如有重症病人留院医治 , 手术、医药、住院等 , 一概免费 , 并免费注射防疫针 。
有感于家乡没有学校 , 杜月笙在家祠附近建了一所学校 , 费用全免 。1931年7月 , 他又在法租界善钟路116号创办了私立正始中学 , 自任董事长 , 由自己的私人秘书陈群担任校长 。他赞助学校常年经费 , 1933年6月他一次就捐给学校大洋20000元 。直到1935年8月学校完成最后一次招生 。
为何如此醉心慈善?
作为没有受过教育 , 从上海小瘪三混入十里洋场的杜月笙 , 为什么这么关注慈善呢?这里面有他任侠尚义的性格和支持抗日的爱国热情使然 , 但其中也不乏他的精明算计 。
虽然是混黑社会出身 , 但杜月笙头脑聪明 , 很有想法 。他注重教育 , 学习书法 , 外貌文质彬彬 , 怎么看都不像黑社会 。他很会审时度势 , 知道凭自己干的违法勾当永远都上不了台面 , 不可能获得当局的公开赏识 。他曾把自己比作“夜壶”——用起来得心应手但难以见人 , 且用完后得赶快收起来 。
而虞洽卿、王晓籁等人都是实业家、银行家 , 拥有显要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 也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座上客 。杜月笙想改变自己的形象 , 向虞洽卿等人靠近 , 得到当局和民众的认可 , 而改变的途径 , 就是慈善 。
于是 , 他一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 一边利用租界内复杂的人事关系 , 上海社会的紊乱局面等等客观因素 , 与社会各阶层多方接触 。
他是青帮大亨 , 又有烟赌的巨额收入作支撑 , 他可以募款 , 也可以捐款 , 更可以充当募捐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也因为他的这些独特条件 , 每次临时赈灾机构的发起人中总少不了他 , 筹募组主任也多由他担任 。
通过一系列的慈善行为 , 他顺利地洗刷干净了自己 , 身份也得到了提升 , 1936年当选为上海市总商会的常务理事 , 一直留在市商会的最高领导层 。
1935年 , 国民政府查得杜月笙等人历次灾赈 , “或自捐款在五万元以上 , 或奔走劝募在二十万元以上” , 下令颁给杜月笙等人“三等采玉章” 。这种荣誉勋章常颁给对国民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蒋介石、汪精卫都曾亲笔题词称颂他 , 蒋的题词是“乐善好施” , 汪的题词是“仁民爱物” 。
虽然积极投身慈善有源于个人私心的成分 , 但是他的种种善行的确在灾难频发的当时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帮助 , 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救护工作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