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汉武帝时刺杀大将军案:李敢为何刺杀卫青?( 三 )


汉语中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李广的窘境:李广难封 。
现在有漠北战役这样的大舞台,李广怎么能放过呢?对于他这样的老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所以他坚决要求出征 。但汉武帝并不想派李广出征 。因为李广年纪太大了,而且威名在外,留在朝廷里当作“镇国之宝”威慑匈奴更好,汉武帝不想让他去冒险涉阵 。李广苦苦哀求允许自己跟随卫青出征 。汉武帝经不起李广一再请求,勉强同意他出征 。暗地里,汉武帝找来卫青,告诫他说,李广年纪大了,急于求战,我们满足他的愿望,但你不能让他担任先锋,更不能委以重任,托付重兵 。
大军未出,李广和卫青就在作战部署上产生了矛盾 。卫青安排公孙敖为先锋,自己率领主力跟进,从正面与单于主力决战;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出东路,作为辅助 。东路迂回难走,看起来也没什么立功的机会,李广自然是不愿意 。卫青一开始就让他封侯的希望变得异常渺茫 。李广心生怨气,听完行动安排后,既不争论也不说遵命,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
李敢认为卫青这是挟私用人,嫉功妒贤,一开始就要把漠北之战的首功留给自己和亲信(公孙敖救过卫青的命),派李广走东路是挤兑他 。而且卫青还给李广规定了会合的日期,给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
李广赌气率军走了东路,部队在荒漠戈壁中迷了路,没有按期与卫青的主力会师 。
会师后,李广郁郁寡欢 。汉匈最后一战结束了,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远遁了 。李广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丧失了 。而且汉朝军法严峻,作战违期是重罪 。李广一回到大营就躲入军帐,不见人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将军卫青做了一件更让人误会的事情 。他派长史带着干粮酒食慰问李广,同时问问李广所部迷路违期的情况 。李广年纪大了,资历高,本来就心情郁闷,现在看一个年纪轻轻、低好几个辈分的文官来质问自己,犟脾气上来了,对长史的问话不理不睬 。卫青对李广的性情秉性还是没有摸透,长史回去后没法处理违期的事,又让长史去催李广的部下来听候审问 。这一下军营的动静闹大了,李广所部的校尉们都苦着脸被叫了出去 。李广很护部下,说:“我部下的校尉无罪,是我迷路的,责任在我 。我现在就去自首 。”李广召集部下,说:“我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次跟从大将军与单于交兵,而大将军让我率部走迂回的远路,我迷路了 。这些难道不都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我去见那些刀笔小吏,啰啰唆唆地自我辩解嘛?”说时迟那时快,李广“嗖”地拔出佩刀,自刎而死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
卫青要不要对李广的死负责呢?事实上,他是遵照汉武帝临行前的告诫办事 。而且考虑到李广数十年的战斗经验,卫青对李广的弱点是清楚的 。漠北之战倾注了汉朝的全部国力和朝野的殷切希望,关系国家安危,也关系前线将士的生死,卫青为人小心谨慎,最后不用李广而用公孙敖,并没有徇私枉法、陷害李广的意思 。李广辛苦一生,都没能封侯,客观地说不是汉武帝不想提携李广,而是李广身经百战,屡战屡败,实在是没有达到裂土封侯的标准 。李敢将父亲的死归咎于卫青,不应该 。
【揭密汉武帝时刺杀大将军案:李敢为何刺杀卫青?】话虽如此,李敢刺杀卫青的案子毕竟犯了 。怎么处理呢?
卫青让人将李敢好好地送回家,然后召集家人侍卫,命令不许将李敢行刺之事泄露出去 。
卫青温良和善,不愿与李敢为敌 。更重要的是卫青自己的处境也很微妙,在权力场上如履薄冰 。卫青家族出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卫青自己和姐夫公孙贺、外甥霍去病封侯拜将、手握兵权,他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 。卫家赫然是西汉帝国的权势第一家 。家族兴旺了,掌权了,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最上头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权力欲望特别强烈 。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一般雄才大略的人,权力欲就强,疑心也重 。卫青一家的势力遍布朝野、手握兵权,自然也受到了刘彻的猜忌 。姐姐嫁入卫27 家后,卫青的权势熏天,仿佛是“天下第二人”,刘彻的猜忌心理重新泛起,开始不信任卫家了 。刘彻先是让卫青离开前线军队,招到长安来居住议政,将卫青高高挂起;同时分化卫青家人,重用霍去病,让霍去病牵制卫青 。小伙子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毕竟不姓卫,而且头脑简单,政治幼稚 。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只知道行军作战打匈奴 。刘彻曾经劝霍去病学点吴起、孙子的兵法,霍去病回答说行军打仗不拘泥于古代兵法,学那些玩意儿没用 。刘彻发自内心地同时也有目的地宠爱霍去病,着意培养,委以军事重用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继续,但卫青失去了对前线部队的直接指挥权,主要是发挥着名义主帅的作用 。相反,霍去病在祁连山战役、招降浑邪王等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年春天,朝廷谋划漠北战役的时候,刘彻干脆将卫青名义上的主帅也给撤掉了,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五万精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 。双方互不节制,分头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