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在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桐古村,曾昭富在家门前穿好工作服,准备去保护管理站工作(9月28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在江西省遂川县西部的营盘圩一带,山峦叠嶂,峡谷幽深,特殊的山川地貌形成了一条长约30公里、宽约40公里的“鸟类通道”。每年秋季,来自北方的数十万只候鸟开始在这里集群往南迁飞,这里也被称为“千年鸟道”。65岁的曾昭明和62岁的堂弟曾昭富是“千年鸟道”附近的营盘圩乡桐古村的村民。随着保护候鸟宣传深入,2008年,桐古村组建了义务护鸟队,曾昭明兄弟俩成了护鸟队的骨干成员。每当候鸟迁飞季节,护鸟队员们都会在田间地头宣传护鸟知识,遇到外来的偷猎者,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上报,配合执法部门执法。2017年,曾昭明在山上发现了一只腿部受伤的苍鹭。曾昭明给苍鹭处理好伤口后,养在自家的院子里。堂弟曾昭富每天都去河里抓小鱼,喂给苍鹭吃。一周后,在兄弟俩细心照顾下,苍鹭终于恢复了健康,达到放飞条件。“放飞那天,苍鹭在屋顶上盘旋了三圈,好像是和我们打招呼,然后才依依不舍地飞走。”曾昭富回忆道。十余年来,曾昭明和曾昭富救助的各种鸟类超过400只。这些年,曾昭明和曾昭富一起协助当地鸟类环志站的专家捕捉鸟类进行环志,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和规律。环志的鸟类有池鹭、游隼、仙八色鸫、红嘴相思等100多种。“我们喜欢跟着专家学习和研究,鸟类是我们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曾昭富说。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富前往协助科研人员工作(9月28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富给一只受伤在此接受救助的鹰鸮喂食(9月28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富给一只受伤在此接受救助的鹰鸮喂食(9月28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科研人员给一只红嘴相思鸟进行环志(9月2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富将一只环志后的红嘴相思鸟放飞(9月2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密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明在观察一只栗耳凤鹛(9月2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盘圩保护管理站,曾昭明(左)和曾昭富将一只环志后的栗耳凤鹛放飞(9月2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

风面|新华全媒+丨“千年鸟道”上的“护鸟兄弟”
文章插图

在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曾昭明和曾昭富兄弟俩上山察看捕鸟网(9月27日摄)。捕捉到的鸟类将由当地鸟类环志站的专家进行环志后放飞。新华社采访人员 万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