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听过锦江饭店,但你未必懂得创办它的董小姐( 四 )


除去工人班子和一个账房先生 , 董竹君没有一个得力助手 , 全部行政工作都是她一个人承担:进货、下车间检查、督工、外出推销产品……
家离得远 , 每天来回路上就要花 3 个小时 , 有时还要往返两次 , 常常深夜才回家 。偶尔回家早些 , 就要料理家务 , 亲自给孩子们添做或织补衣服鞋子 , 往往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
在此期间 , 她和孩子们租住的房子 , 其二房东庄希泉是福建人 , 为人正直热情 , 讲义气 , 十分欣赏董竹君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 问她要不要去厦门担任女中校长 , 但她放不下群益厂 , 转而推荐了自己的好友前去 。
同时 , 通过庄希泉等人 , 董竹君逐渐结识了从马尼拉来上海游玩的几位菲律宾华侨 , 都是当地的企业家和知名人士 , 他们惊讶于一个女人独自开办工厂 , 鼓励她去南洋招股办厂 。
1931 年 , 董竹君前往马尼拉 , 成功招股 , 回来就扩大了工厂 , 职工增加到三四百人 。
然而 1932 年 1 月 28 日 , 淞沪战役爆发 , 董竹君辛辛苦苦缔造的工厂也在炮火中毁于一旦 。
雪上加霜的是 , 由于在厦门公开发表抗日和革命言论 , 董竹君回到上海之后 , 便被特务盯上 , 在她家中搜出一大包有关共产主义的宣传品 , 她被捕入狱 。
四个月后才以“政治嫌疑犯”的身份被保释出来 , 之后还不得不带着三个小女儿去杭州躲了一年 , 才悄悄回到上海 。
那一年里 , 董竹君的父母以及她和四个女儿 , 全家七口人的生活费 , 都靠大女儿夏国琼在上海教钢琴维持 。
虽然回到上海 , 董竹君依然不敢公开出头露面 , 没办法找人投资让纱管厂开工 , 工厂毫无悬念地倒闭了 。
全家人的生活再次跌入低谷 , 母亲对她悲叹道:“可怜你什么时候才有出头的日子?”不久便去世了 , 那是 1933 年秋天 。1934 年底 , 董竹君的父亲也惨然病逝 。
董竹君不断变卖或典当自己仅有的衣物 , 艰难度日 。后来还是多亏了大女儿教琴的酬劳贴补家用 , 生活才稍许喘过一口气 。
3
在父亲去世前的那个秋天 , 她与夏之时五年分居期满 , 后者来上海见她 , 对落魄的她说:“你父亲病成这样 , 你若是答应回川 , 我就拿钱出来给他治病 , 否则我就不管 。”
几天后 , 他们去了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 , 正式签字离婚 。
董竹君只对丈夫提了两个条件:一、按月给四个女儿生活费;二、如自己意外身故 , 希望丈夫培养她们大学毕业 。
夏之时流着泪和她握手 , 答应照办 , 但回到四川后 , 他依然没有给过董竹君一分钱 。就在董竹君的父亲去世前 , 一位不速之客前来拜访:四川人李嵩高 。
因为离家出走 , 董竹君在四川“知名度”极高 。这位李嵩高很是敬佩她 , 表示要借她 2000 元 , 让她“做点生意” 。
这点儿“生意” , 便是后来名满上海滩的锦江饭店 。
余下的便是成功与传奇 。
董竹君的名字 , 从此脱离了改变她命运的那个男人 , 脱离了那条曾流淌过她一段美好生活的锦江 , 在上海的黄浦江边 , 用另一种方式汩汩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