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盘点历史上的佛教高人( 三 )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说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
【后世评价】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 。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和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 。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 。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或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 。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人物简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
【生平事迹】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 。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 。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 。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十岁时,父亲去世 。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 。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 。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
不畏艰险西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 。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 。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 。“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 。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 。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