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鸿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二 )


在洋务问题上,他持反对观点: “如必欲用机器以壮军心,可令教操洋人代为购办,不必开局自制”,因为“募人学习机器,辗转相教,机器必满天下 。其以此与官军对垒者,恐不待滋事之洋匪也 。”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亲自去镇压过农民起义,对此有切身经验,想维护封建统治 。“故仁义忠信可遍令人习之,机巧军械万不可多令人习之也 。”他的论调与那些高唱“以忠义为甲宵,礼仪为干格”的保守派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
他还认为近代科学是“余为之辨曰: 彼之实学,皆杂技之小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和是非,批评英语中“父亲的花园”则曰“花园的父亲”令人哭笑不得 。
他做出的最突出的事莫过于他反对修建火车,即使在出洋之后他的思想也没有改变,认为“此非治国正轨,恐非可恃”,在他晚年时更是以一篇洋洋七千言的《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轰动了朝廷,他凭自己曾“奉使西洋”,作为一名火车的亲历者说: “火车实西洋利器,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也 。臣窃计势之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表现得十分固执 。他那富有“说服力”的反驳果然对统治者施加了巨大影响,中国修筑铁路的实践被延迟了数年,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因此停滞 。
思想主张
刘锡鸿留有一枚刻有“儒侠”二字的印章,代表了他一生“以儒家思想解救乱世”的志向 。
平心而论,他反对修铁路的理由中也是有可借鉴的地方的,如他指出铁路的修建有可能会便于外国列强控制中国,丧失主权,借款修铁路亦然 。“囊者英法构衅,屡获逞于海隅 。然而未敢深人者,即以道途阻修,运炮运粮两皆易窒之故 。今奈何自失其险以延敌哉?’顺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他的这一担忧 。
刘锡鸿的思想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值得借鉴、深思的地方,如吏治,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晚清吏治的黑暗现状感到痛心疾首,他提出“故今日之事,为吏者当以顺治是诸辅臣为法,代幼主以遵成宪,毋忘综核名实之严,然后国威可以复振,非然者筋脉日益弛缓,寸步将必难移,惟僵仆以任人陵虐已矣 。”“见上所为赏罚者一皆不拘情面,不关毁誉,不杂恩怨,不任素性,爱憎不因偶然喜怒乃知求荣去辱只此化恶善一途 。”想复兴孟子的重视教化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
他甚至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裁撤冗员,以礼驭吏等,“择枢臣之忠清刚正者,省去别项差使,专核吏、兵、刑三部议处事件,而治其询纵滥保之失”,从而使得“是非悉当默险能明,人人有所惩劝以效其才能,亦人人无可干求以养廉耻,则牧民驭兵两大政自然日有起色” 。儒家思想已经扎根于他的灵魂中,程朱理学的影响已深人其骨髓 。
他又指出了人民素质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英之众庶,强半勤谨,不自懈废; 商贾周于四海,而百工竭作,亦足繁生其物,以供憋迁之需; 国之致富,盖本于此 。非然者,火车轮船即能致远,而可贩之货国中无从造而成之,金币究何如人哉? ”
除此之外,他也是提出民间开矿设想的第一人 。
《英貂私记》是他出使英国时写的日记 。不过,若细读《英招私记》,人们会发现到了英国之后,刘锡鸿的思想也起了一些变化 。
例如,他称赞君主立宪制“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 。
通过与马格里、博郎、井上馨等外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交锋,他也打开了一些眼界 。通过与博郎的辩论,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反对船舰的看法:“事理无穷,因乎时势 。如人之一身,疾病未起,则补养元气,自可退外邪,此一理也;疾病一起,不先祛外邪,而惟言补养,则其病终不可廖,此又一理也” 。但是,他担忧的是内忧而忽视外患,这也是他的不足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