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下场?( 二 )


李鸿章走马上任后,仍然遵照曾国藩的攻剿方略,但加以改进,针对其辖区闹得正欢的东捻提出了“扼地兜剿”的对策,“困于山深水复之处,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之”,同时坚壁清野,采取保甲连坐,切断地方百姓与捻军的联系,又在关外大肆买马扩充骑兵部队,加上两江源源不断的提供充足粮饷,勇于任事又爱升官发财的李鸿章准备大干一场,让他失望的是起步并不顺利 。
捻军中一直流传着赖文光善谋、任柱善战的说法,因此东捻在这两人的协同领导下由河南信阳进入湖北,沿途一度击败湘、淮军,杀死淮军元老张树珊,湘军大将彭毓橘(死后遭肢解,曾国藩表弟),生俘淮军名将郭松林(因受伤严重看管不严,后被其亲兵救走),可谓战无不胜,直至在京山尹隆河碰上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 。起初,刘铭传因判断失误,以为东捻是惊弓之鸟,起了轻敌之心,后被任柱的骑兵冲垮防线,孤立无援下身着官服闭目等死,结果被湘军名将鲍超救下 。鲍超部原本前往西北协助左宗棠,但曾左不和,加上战事吃紧,临时被曾国藩和李鸿章截留,没想到帮了大忙,不仅救了刘铭传(后来刘铭传恩将仇报),而且所部生力军顺势击垮了捻军 。
东捻军在尹隆河之战中先胜后败,战死及溺死万余人,被俘八千多人,士气大受打击,原本由湖北进入富裕的巴蜀战略成空,此后虽有局部小胜但于事无补,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当年,鄂豫皖一带闹灾荒严重缺粮,粮饷得不到补给的捻军听说山东粮食丰收,决定前往就食 。这样就为李鸿章的策略提供了施展的机会 。东捻先后突破运河、胶莱河防线,一直冲到烟台附近 。
1867年6月,李鸿章听从刘铭传的建议,布置了三道河防线:胶莱线,运河线以及六塘河防线 。将东捻军困在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狭窄区域内 。八月下旬,东捻军艰难突围至运河防线,遭遇淮军潘鼎新部的顽强抵抗,又加上大雨连绵,河水盛涨,东捻军心大乱 。捻军小头目潘贵升被刘铭传部俘虏随即叛变,以三品武官顶戴及两万两白银乘机杀害了任柱 。善战的任柱死后,东捻军心彻底涣散,无奈之下赖文光率残部重上山东,结果一败于潍县,再败于寿光,二万将士战死 。赖文光率六千人苦战逃出,准备下江苏,在六塘河又遇到鲍超的阻挡,后来虽从陈国瑞部的缺口突破六塘河,但终于大势已去,人少力弱 。1868年1月5日,身边只有几百人的赖文光在扬州东北瓦窑铺一带被淮军将领吴毓兰击败俘虏,留下几百字的供词后被就地处死,东捻军至此灭亡 。
西捻军进入陕西后也不如意,与当地的起义部队经常发生摩擦,冲突次数要比合作多得多 。当听闻东捻军处于不利处境时,西捻军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一度进逼保定、天津,以威胁清廷京畿来减轻东捻军压力 。但是,此举不仅没有奏效,反而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1868年7月,西捻军被淮军围困于鲁西北 。8月,淮军收缩包围圈,在天时地利人和皆不济的情形下,西捻军于茌平全线溃败,首领张宗禹跳入徒骇河自杀 。至此,活跃五年多的新捻军终于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