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在历史上是怎么一步步完善的( 二 )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 。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 。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 。但是,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它的缺点 。比如三个儿子,大儿子上白痴,小儿子聪明过人,能力,为人处世都胜人一筹,但按照祖宗之法皇位应由白痴儿子来继承 。所以也就出现了朱棣谋反,李世民大义灭亲的事件 。在我看来,我觉得这两人的能力,在所有继承人中是李世民最合适的,但苦于当时的继承制度,所以才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举 。在中国封建社会,有许多皇帝是白痴或幼帝 。如晋惠帝就是个白痴皇帝,当大臣告诉他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却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 。还有很多小皇帝,历史上数不胜数 。往往这样的皇帝在位的时候,大权被权臣或宦官或外戚把持,导致朝廷混乱,社会腐败 。
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 。如东汉时期一些外戚后妃为了把持朝政,乃至故意“贪立幼主以久其政”;唐代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对皇帝废立生杀,当然也就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出现嫡长制的某些变通或变态的情况;其一是兄弟相及 。如唐敬宗无子传位于其弟文宗,文宗无嗣传位于另一皇弟武宗,宋哲宗无嗣传位于徽宗;其二是选择宗室子弟入继 。通常是在皇帝无嗣的情况下,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入,以填补皇位继承入的真空 。如西汉宣帝、哀帝,东汉的安、质、桓、灵诸帝,宋代的英宗、孝宗、理宗,明代世宗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 。
君主也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 。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常常对人夸他“类我”,后来果然将其立为太子” 。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废嫡立爱 。与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 。因此,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 。而在皇帝多内宠的情况下,受宠对象往往随时而变,必然使嫡长制不断遭到破坏 。如汉武帝时卫后宠衰,太子刘据于是不保;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阴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都是著名的事例 。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它对稳定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今天看来,他是一种非智能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将被人抛弃,由进步的制度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