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卜居》的诗作赏析( 四 )


到了“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句的跳出 , 屈原的思绪 , 大抵已回顾到他担任楚怀王左徒时期 。当时 , 诗人正以“乘骐骥以驰骋兮 , 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的满腔热忱 , 投身于振兴楚国、改革朝政的大潮之中 , 同时也就与朝中的旧贵族势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 。卜问中由此滚滚而发的两疑之问 , 正成了这一冲突景象的惊心写照:一边是屈原的“竭知尽忠”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 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的“竞进贪婪” , 不惜走后宫“妇人”(怀王之妃郑袖)的门路 , 以“哫訾栗斯”的阿谈献媚 , 换取权位和私利 。一边是屈原“廉洁正直” , 为楚之安危强谏怀王 , 甘冒“正言不讳以危身”之祸;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突梯滑稽”(圆滑讨好)的巧言令色、颠倒黑白 , 向屈原施以中伤和谗毁 。屈原的遭受迫害和被怀王暴怒“放流” , 就正发生在这十数年间 。当诗人回顾这一段遭际时 , 胸中便充塞了无量的悲愤 。两疑式的发问 , 因此挟带着怫郁之气排奡直上 , 正如阵阵惊雷碾过云霾翻沸的夜天 , 足令狐鬼鼠魅为之震慑 。两种绝然相反的处世哲学的尖锐对立 , 在这节铺排而出的卜问中 , 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
在如此尖锐的对立中 , 屈原的选择是孤傲而又坚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献身之路 , 愿效“骐骥”的昂首前行和“黄鸽”的振翮高翥 , 而决不屑与野凫“偷生”、与鸡鹜“争食”!但这选择同时又是严峻和痛苦的 , 因为它从此决定了屈原永不返朝的悲剧命运 。忠贞徙倚山野 , 邪佞弹冠相庆 , 楚国的航船触礁桅折 , 楚怀王也被诈入秦身死!处此“溷浊而不清”的世道 , 诗人能不扼腕啸叹?文中由此跳出了最愤懑、最奇崛的悲呼之语:“蝉翼为重 , 千钧为轻;黄钟毁弃 , 瓦釜雷鸣”——谗佞的嚣张、朝政的混乱 , 用“蝉翼”的变轻为重、“瓦釜”的得意雷鸣喻比 , 真是形象得令人吃惊!全篇的卜问以此悲呼之语顿断 , 而后发为“吁嗟默默兮 , 谁知吾之廉贞”的怆然啸叹 。其势正如涌天的怒浪突然凌空崩裂 , 又带着巨大的余势跌落 。其间该蕴蓄着这位伟大志士 , 卓然独立、又痛苦无诉的几多哀愤!
这就是构成《卜居》主体的卜问之辞 , 从形式上看 , 它简直就是一篇直诘神明的小《天问》 。但由于《卜居》所问 , 均为诗人身历的现实遭际 , 其情感的抒泻就不像《天问》那般舒徐 , 而是与自身奋斗道路的选择、蒙谗遭逐的经历一起 , 沸涌直上、翻折而下 , 带有了更大的力度 。其发问也不同于《天问》的一气直问 , 而采取了“宁……将……”的两疑方式 , 在对立铺排中摩奡震荡 , 似乎表现出某种“不知所从”、须由神明决断的表象 。但由于诗人在两疑之问中寓有褒贬笔法 , 使每一对立的卜问 , 突际上都表明了诗人的选择立场 。如问自身所欲坚守的立身原则 , 即饰以“悃悃款款”、“超然高举”、“廉洁正直”之词 , 无须多加探究 , 一股愿与慨然同风的正气 , 已沛然弥漫字行之间 。对于群小所主的处世之道 , 则斥之为“偷生”、“争食” , 状之为“喔咿儒儿”、“突梯滑稽” , 那鄙夷不屑之情 , 正与辞锋锐利的嘲讽勃然同生 。与对千里之驹“昂昂”风采描摹成鲜明对比的 , 则是对与波上下之凫“氾氾”丑态的勾勒——其间所透露的 , 不正是对贵族党人处世哲学的深深憎恶和鞭挞之情么?明睿的“郑詹尹”对此亦早已洞若观火 , 所以他的“释策而谢” , 公然承认“数有所不逮 , 神有所不通” , 也正表达了对屈原选择的由衷钦佩和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