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弩手为什么这么重要?甚至只会用弩而不会用弓( 二 )


另外 , 在南宋初年 , 金军进攻四川 , 刘子羽提醒金州(今陕西安康)守将王彦要在军中多备弩手 。但王彦喜用短兵决战 , 未能采纳这个建议 , 结果很快就被金军击败 。总之 , 不论这些战斗或攻或守 , 或胜或败 , 决策者最后都将胜负关键归结于强弩的使用与否 。这和唐代步兵坚守、骑兵决胜的战术思想有根本区别 。但宋初军队中装备的黑漆、黄桦、跳蹬、木弩等大都沿袭前代旧制 , 其性能与唐弩并无很大差别 。大宋名片——神臂弓要到宋神宗时代才出现 。可见从装备本身是找不到这种远程武器依赖依赖症的线索的 。
所以还是要把目光回到晚唐和五代 。假如李靖再世 , 在残唐五代的环境下 , 他还能靠骑兵和重步兵打遍天下吗?恐怕不一定 。比如想要复刻灭东突厥的阴山之战 , 至少一万精锐的骑兵总得有 。退一步 , 像李世民打窦建德的战斗 , 不但要求己方有强力的骑兵 , 步兵也得非常坚韧 , 扛得住对手正面压上来的压力才行 。可安史之乱后到五代 , 中原政权的部队既缺乏强力的骑兵 , 步兵也不够坚韧 。
说到这里 , 要特别说一下气候的因素 。中国两千年来温度变化有明显的三个温暖期和三个寒冷期 。唐末五代就是第二个寒冷期 。当时从气候条件来说 , 是整体农业是偏丰阶段中 , 出现了偏欠的时段 。这个寒冷期一直延续到到宋初 , 表现为北方降雨线南移 , 畜牧区扩大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边界南移至39.24°N~32.3°N 。
在地缘政治上 , 西北地区的优良产马地逐渐为吐蕃蚕食;五代时期 , 后晋石敬瑭又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与契丹;之后 , 契丹曾短期内占领了中原 , 在北归时掠走了数万匹战马;宋初 , 党项又夺取了西北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等地 。也就是说 , 即使李靖再世 , 他面对的就是农耕区缩小 , 产马地丧失的状况 。这就导致己方没有足量骑兵 , 即使有坚强步兵也独木难支的现实 。那依赖远程武器 , 据城自守 , 或者寄希望于打对手一个埋伏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 , 契丹大举南下进攻幽州 , 总兵力达三十余万 。后唐大将李存审对战局十分悲观 。他说 , 平原交战 , 在契丹人数万骑兵的冲击下 , 我没有任何把握守住阵地 , 怕是要全军覆没呀 。
这时大将阎宝说:我们可以用强弓硬弩打他个埋伏 。当时参会的所有的将领都同意这个做法 。于是后唐在幽州城下“万弩射之 , 流矢蔽日 , 契丹人马死伤塞路” 。这一次战斗和唐代的几次弩手作战的不同之处在于 , 证明了用弩阻拦大规模骑兵冲锋是有可能的 。还有我们熟悉的杨家将 , 杨业在陈家谷战役前 , 曾请求主将潘美在谷口多设劲弩 , 待他败回时一定要“以步兵强弩夹击救之 , 不然者 , 无遗类矣” 。这语气和李存审当年面对契丹骑兵时一模一样 。可见 , 这种把战斗胜负的最后希望寄托于弩手埋伏战的思路 , 是五代的战场环境所决定的 。
到了两宋 , 骑兵不振 , 因此不得面对以步制骑的军事难题 。所以五代以弩取胜的“新近经验”被宋朝直接效仿 , 最后成为思维惯性 , 甚至产生路径依赖 ,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