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代表人物都有谁?( 二 )


李鸿章(1823—1901年) , 清末大臣 , 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 , 安徽合肥人 , 道光进士 。1853年 , 在籍办团练 , 协助镇压太平军 , 屡遭失败 , 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 , 组织淮军 。1862年4月 ,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 。4月25日 ,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 。在上海 , 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 , 招募外国工匠制造近代化的军火 , 加强了淮军的军事力量 。1862年 , 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镇压太平军 。1865年 , 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 。第二年11月 , 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 去镇压捻军 。镇压捻军起义以后 , 淮军势力越来越大 , 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 , 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 。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 。1870年 , 在曾国藩推荐下 , 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 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 , 成为满清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70年代开始 , 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 , 同时 , 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 ,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 。对于外国侵略 , 在大环境下 , 他不得已妥协退让 , 被认为投降卖国 。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 , 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 , 大多是委托他参与或亲手签订的 。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在90年代 , 他被认为先后两次收受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 , 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 。阻碍了民族复兴的发展 。但现今也需要客观的从多方面评价其人 。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可以算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据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他曾发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 即使后来路遇日本 , 日本官员请他入陆休憩小许也被他拒绝 。但不管如何 , 满清政府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
左宗棠(1812—1885年) , 清末大臣 , 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季高 , 湖南湘阴人 。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 , 统领部分湘军 , 曾自募约五千人 , 组成“楚军” , 左系湘军形成 。1862年初 , 经曾国藩举荐 , 升任浙江巡抚 , 与法国组织“常捷军” , 陷宁波、绍兴等地 。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 。次年调任陕甘总督 , “身虽西去 , 心犹东注” 。督陕甘期间 , 曾办兰州制造局 , 因西北盛产羊毛 , 又办兰州织呢局 。1875年任钦差大臣 , 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率军入疆 , 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 。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 , 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 开发新疆 。1881年升军机大臣 , 调两江总督 。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 , 督福建军务 。次年因病退职死 。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 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 , 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 , 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 , 号香涛 ,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1863年成进士 , 先后任湖北学政 , 四川学政 , 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 , 1882年任山西巡抚 。中法战争爆发 , 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 , 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 , 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 , 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 。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 , 张之洞名声大增 。1898年 ,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 提出“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这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总结和概括 , 也是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比较完整的表述 。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 , 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 , 汉阳炼铁厂 , 汉阳兵工厂等 , 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 。在维新运动中 , 张之洞加入“强学会” , 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 , 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 。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 , 张之洞力主痛剿 。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 , 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 。1908年 , 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 , 次年10月病死 。谥号“文襄” , 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