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训已有四千年历史:孔子曾经当过教官!( 二 )


到了宋朝 , 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 , 武将地位被书生士子全面赶超 。宋太祖认为 , 武将握兵权而强 , 君主失军权而弱 , 为保赵氏江山稳固长久 , 必须铲除藩镇割据势力 , 坚持崇文抑武的国策 。而且宋代程朱理学主张“内无妄思 , 外无妄动” , 憎恶尚武之风 , 把习武与赌博等同 , 视之为无益之事 , 禁止学生参加 。学校以科考为主 , 一切以中举为导向 , 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 , 一心只读圣贤书” , 军训自然废止 , 尚武之风偃旗息鼓 。明清之际的教育家颜元曾对此深恶痛绝地说:“朱子重文轻武 , …… , 其遗风至今日 , 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 , 秀才挟弓矢出 , 乡人皆惊 , 甚至子弟骑射武装 , 父兄便以不才目之 , 长此不返 , 四海溃弱 , 何有已时乎?”
明、清两朝开国皇帝都以武得天下 , 自然重视学校的军事教育 , 朱元璋力图在学校恢复孔子的“六艺” 。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批示 , 要求国子学和县学学生都要习射 , 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 , 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试“射”、“骑”科目 , 有了考试的引导和政府对器械的投入 , 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 。
清承明制 , 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 。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 , 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 , 都开设骑射课 。文科考试先试骑射 , 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科考试 , 风气所及 , 学校军训热情大为高涨 , 民间也竞相效仿 。一些学校除了开设骑射课 , 还开设武术、举重等必修课 , 致力于培养文武全才 。但是 , 武功根本敌不过科举八股 , 军训成了形式主义 。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 , 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 。终明一代 , 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 , 仍是“半日读书 , 半日静坐” 。
清末民初:屡吃败仗致使全国兴起尚武小高潮
到了清末 , 清政府惨遭列强羞辱 , 1894年 ,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全国上下意识到了“强兵尚武”的重要性 , 遂又兴起一波尚武的小高潮 。
1902年 , 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 , 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 , 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 。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教育要旨》 , 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 , 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
中华民国成立后 , 1912年1月19日 ,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 , 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 。同年9月 , 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 , 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 。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 , 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 , 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然而 , 一战结束后 , 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 , 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
1919年 , 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 , 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 , 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 , 已为世界公认 。我国教育宗旨 , 亦应顺应世界潮流 。”至1920年 , 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 。随后 , 1922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 , 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