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二 )


24节气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其萌芽也是出现于上古时代 。 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 它是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 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24节气的计时方法是 , 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 , 每15°为1等份 , 每1等份作为一个节气 , 从立春开始 , 到大寒结束 。 然后周而复始进入下一个序章 。
有网友可能比较关心一个问题:24节气是按照阴历划分的 , 还是以阳历划分的呢?

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 , 从初月到满月再到初月 , 是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 , 就是一个阴历月 。 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明白的 , 比如每月十五就是月圆之夜 。
为了让阴历的时间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 , 因此每隔几年(2-3年)就得增加一个月 , 称为“闰月” , 我国古时就有“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 。
刚才提到了 , 24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 , 按理说应该是以阴历的时间计算 。 但是 , 大家都知道 , 现在的24节气却是以阳历为基准的 。
比如很多网友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的地理课上都学到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知识 。 每年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 , 比如春分是3月21日左右 , 夏至日是6月22日左右 , 秋分日是9月23日左右 , 冬至日是12月22日左右 , 即便出现误差 , 一般不会超过三两个天 。
这是因为现在的24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的 ,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 转一圈是360度 , 把这一圈均匀分成了24份 , 每一份是15度 。 太阳从春分点出发 , 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360度以后又回到春分点 , 为一回归年 。
24节气分布在12个月当中 , 每个月有2个节气 , 前面的叫节 , 后面的叫气 , 合起来就是“节气” 。

阴历和阳历的算法 , 势必导致传统节日与24节气的时间之间的不一致八月十五是按照阴历计算的 , 秋分则是按照阳历计算的 , 一个是看月亮的阴晴圆缺 , 一个是看太阳的位置变化 , 月亮的变化规律和视太阳的运动轨迹是不吻合的 , 这就会造成八月十五这类传统节日与秋分等24节气之间并非重合或者吻合的情况 。
比如今年的中秋节(阳历9月10日)就在秋分日(阳历9月23日)之前 , 领先了13天的时间 , 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月夕秋分前”了 。
去年(2021年)的中秋节是9月21日 , 而秋分是9月23日 , 领先2天 。 2020年的秋分是9月22日 , 而中秋节是10月1日 , 与国庆节是同一天 。

“月夕秋分前 , 必定是灾年”的说法有道理吗?昨天孩子姥姥打电话说 , 她家的花生已经从地里刨出来 , 并且晒干装囤了 。 在我的印象中 , 去年帮着收花生的时间是在国庆节那段时间 , 至少比今年的时间要晚一些 。
今年的春天多数地方大旱 , 花生在春季种下以后 , 就饱受干旱之苦 , 只是在今年夏天喝饱了雨水 ,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 , 今年的花生收成不是特别好 。
通过收花生这件事来看 , 今年的农作物收获的时间也提前了一些 。
根据我的理解 , 月夕秋分前 , 是指阴历跑在了阳历的前面 。 或者说24节气滞后阴历了 。
于是就有人担心一件事 , 八月十五在秋分前面 , 是不是接下来的天气要开始降温了 , 会不会影响到地里的庄稼收成呢?一场冷空气下来 , 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
其实 , 在我看来 , 这种担心纯属多余 , 并且这种推论也是错误的 。

为什么?现在的农业生产一般是根据24节气作为指导的 , 并不是根据阴历月份选择耕种、收获的 。 也就是说 , 农业生产基本与阳历保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