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歌——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白衣战士( 三 )

战斗在哪里开始,就会有流血甚至牺牲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数千名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 。
在感染新冠肺炎离开岗位18天后,24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成功治愈回到一线 。“我是一名护士,所以我应该和我的同事一起战斗,”她说 。
有些人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有些人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2 月 20 日晚上 21:50,一颗年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
他叫彭银华,今年才29岁 。
第二天,在他工作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同事们手捧菊花,向因公殉职的年轻医生告别 。他的结婚照被投影在会议室的窗帘上作为纪念 。
“我吃了你的喜糖,但没能参加你的婚礼 。”一位同事在笔记本上留了个字条,“我一直以为你会好起来的,没想到……”
彭银华医生走了,他抢救的一些病人已经治愈出院 。
按照计划,他和妻子本约定在2月1日举行婚礼 。同事们已经收到请柬,红色的喜帖还静静地躺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
人们不记得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被病毒感染的,但人们会永远记得那个一直在病房里“帮助”人们的热心医生 。
为了牺牲,敢教日月换天 。
在彭银华告别的第三天,与病魔抗争了一个多月的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也永远去世了 。
她离开得太突然,甚至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我两岁的儿子一直以为她在工作 。
同样是1990年出生,同样是90后医生 。同样热情细致 。
“有事打电话给我!”这是夏思思的口头禅 。但是现在,不管她的亲人和同事怎么称呼,她都再也回不去那个乐观微笑的她了 。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还记得:“我们去看她,她经常询问医院的工作情况,想尽快复工 。”
战斗还在继续 。同事们折好数千只满是哀思的纸鹤,献上蜡烛和菊花,继续前行,抗击疫情 。
彭银华和夏思思用生命交出了属于1990年代出生医生的奋斗答案 。
更多像彭银华、夏思思这样的优秀90后,依然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奋斗不息:青春的力量无穷无尽

赤子之歌——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白衣战士

文章插图
2月24日,湖北省人民医院光谷区,1992年出生于新疆医疗队的吕军(右)趁机在乌鲁木齐与未婚妻聊天 。新华社采访人员熊琪 摄
白袍,火见真金 。
赤子之歌——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白衣战士

文章插图
“第一次早上抽这么多血,管子提不起来;第一次长时间戴口罩,鼻梁被挤出水泡;第一次下班回住处,打得腿发抖……”
作为江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感染科1990年代出生的护士傅正芳盘点了她人生的13个第一次.
“每次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我和同伴都会互相检查,照照镜子,确保没有包裹不严实的地方 。”傅正芳说,经历了这么多的初体验,说自己不紧张是假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
“等我长大了,我就变成你了 。”一首经典的歌词,成为了众多年轻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赤子之歌——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白衣战士

文章插图
2月2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江苏省医疗队90后队员李雪(右)与同事沉艳交流 。新华社采访人员肖一久 摄
孙培超,1995年出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护士,天津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原本在家里筹办婚宴的他,在前线战斗了多日 。
“我老婆也是护士,很懂我 。我们都是90后长大的,一直坚持为国家做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