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二 )


竟然在开展前期,派出使者谈和,使得其他诸国误以为赵国不想做他们的挡箭牌,于是人人自保 。4.低估了秦*的后勤保证力量和秦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廉颇以为会很快到来的补给困哪,*队哗变等事情一直没有发生,廉颇等待这个机会竟然等了三年 。
有了这四个致命的漏洞,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直接导致廉颇下台 。至于新将领的人选问题,秦国的反间计当然是重要的条件,但是仍然是外因,而内因则是,赵国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赵国此时的名将尚有李牧、田完、乐毅、平原君赵胜 。
纵观整个历史,这几位也属于赫赫有名的将领了 。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是在厚厚的史书中大放果光芒的 。然而就是这个四位名将也无一人愿意接手 。最后由他们中的三位联合推荐了赵括 。
此时的赵括没有统帅过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想见,这样的一名年轻人,可以得到四位名留青史的名将的一致推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赵括不光不是个无能之辈,而且是个潜力巨大的千古名将 。
赵括得到任命之后,没有像其他几位名将一样为了保全自己不败的名声而退却 。勇敢的接过了统帅的大印,以至于她的母亲要跟他断绝关系,史书上以此臆断赵括是个缺乏*事实践的人,因为他母亲都信不过他,其实,这只不过是母亲爱子的一种表现 。那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做基本要身败名裂的事情呢 。其实人之常情 。
赵括到任以后形式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之前的廉颇被以保守误国的罪名免去了职务,而且此刻赵国的决策层不断催促赵括进*,其实此时的赵括未尝不知道不可轻易出击,以他深厚的*事理论基础,他必定对这场战役进行过数百次的分析 。秦*被拖在前线竟然三年之久,足见其雄厚的国力保障和秦国高层的战略决心 。秦*巨大的潜力不得不让任何对手惧怕 。
但是此时的赵括没有其他选择 。他不能再继续走廉颇的路线,因为决策层不允许 。一再催促其与秦*进行战略决战 。而赵*士兵想必对敌我强弱是最有体会的,他们每天跟秦*对峙,对他们的强盛肯定有亲身体验,而赵国的决策层们远离前线 。这个时候如果一再催促*队开展,很有可能会造成哗变等危险的情况,赵括为了贯彻高层的战略意图,只好对赵*的整个指挥系统进行了大换*,并进行了紧急动员 。
最后主动出击,在一系列的战役中与秦**战,极大地伤了秦*的机动力量 。在出击被包围后,断粮40余天的情况下,保持*队没有投降,没有哗变,这需要多大的*事才能啊 。最后组织突围的时候并不是一盘散沙,赵括集中了赵*的精锐部队,分为四队,轮番攻击 。采取典型的车轮战术,主攻秦*包围圈的一点 。
无奈赵国没有及时组织国内部队来接应赵括,以至于突围失败 。最后全*覆没,但是即使是这样,赵括仍用这只断粮40多天的疲敝之师伤了秦将近30W人,己方在激战中伤亡人数基本为15万左右 。这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做出来的成绩吗,显然不是 。归根结底,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是赵国的战略决策层来负 。他们在*事上没有及时动员国内的后备力量,和举国支援 。反而一再越权指挥*事行动 。
犯了大忌 。在外交上没有积极斡旋,取得其他诸国的协助 。而赵括至少有两点值得去赞扬: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在*事上很难取胜的战争,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国家安危,只有赵括这个年轻人勇敢的挑起了重担 。甚至不顾自己母亲的反对 。2.在*事实力的劣势下,在高层直接干预*事指挥,自己难以行使实际指挥权的情况下,仍然最大限度的伤了秦*的有生力量,使得秦*伤亡巨大,即使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也无法继续攻击都成 。这第一点体现的是他的爱国和勇敢,第二点体现的是他卓越的*事才华,和有敌无我的战斗气势,赵括真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