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怎么读?( 二 )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
杆秤文化
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 。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
秤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 。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 。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 。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 。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 。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 。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 。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 。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 。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 。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
秤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 。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 。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 。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