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什么活动?七夕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二 )


七夕节的习俗六: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安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鄙视礼法,反对世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市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复:“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本身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七夕节的习俗七: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 。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费用 。
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本身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与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本身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七夕节的习俗九: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必然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本身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
七夕节的习俗是: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门票)图案,称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