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二 )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2)生态原理与环境调控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研究海水化学要素的生态学功能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演变的调控作用;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效应及其关键控制过程;研究沉积物的分布特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环境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回响机制 。(3)养殖设施与工程装备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行为生态学特徵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回响;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增养殖设施关键设计参数,研发新型高效增养殖与采捕新设施与新装置;研究海洋牧场关键设施与工程装备及其规划布局 。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4)营养饲料与精深加工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营养需求、生态高效型饲料配方;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与养殖环境的关係;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的高效精深加工工艺与设备,研发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研发乾制海产品的智慧型化泡发、加工及烹饪设备 。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5)病害防治与质量控制
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

文章插图
研究重要经济生物病害与敌害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控措施;研究海洋环境质量快速监测与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指标体系;研究海洋环境质量演变的预测原理、技术与方法;建立重要经济生物生产过程的追溯和质量控制体系 。(6)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研究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近海典型污染物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修复活动影响下海湾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变动规律,研究能够改善水质、有助于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理;研究旨在降低污染排放、净化增养殖环境、增加资源补充的资源修复技术与方法 。8、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院由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成立,由中科院提供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有蓝色海洋提供海洋牧场新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推广与套用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院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套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18人 。研究院现设有10个博士点、12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点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进行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和白刺参选育 。选育的耐高温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天解除夏眠,耐温性提高约1℃,同时,通过研究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和高温致死实验,证明了所选育的耐温苗种比普通苗种具有更强的耐高温能力 。白刺参的选育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现有结果表明,白刺参可以遗传,并具有比普通刺参更高的营养价值,累计培育出130万头苗种,基本实现了产业化规模 。制定了紫刺参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培育出F1代紫色刺参苗种100多万头,紫色性状遗传稳定 。从朝鲜、俄罗斯等地引进刺参培育多刺新品系,今年预计培育苗种3000万头 。在人工海珍礁和生态增养殖研究方面,研製了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牡蛎壳海珍礁及其配套製作装置、多层组合式海珍礁、海龙Ⅰ型底播海水养殖设施、方形人工鱼礁及船礁等系列海珍礁,可根据不同海域特点,调控增养殖生态环境,实现刺参、鲍等的生态高效增养殖;建立了基于岛屿典型生境的生态增养殖模式,形成了包括初级生产者、沉积食性消费者、恋礁性鱼类三个岛屿增养殖功能群体系,採用藻类沉绳式养殖方式解决了风浪较大的海域进行筏式藻类养殖藻苗损失严重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浅海底播增养殖模式,形成了包括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沉积食性消费者三个浅海增养殖功能群,建立了藻鲍参多元综合底播增养殖示範区;建立了浅海筏式贝藻参综合养殖模式,在滤食性贝类筏式养殖区搭配大型藻类养殖,如高温种龙鬚菜和低温种海带、裙带菜组合 。(2)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以科技为支撑,打造现代海洋农业企业,主要从事水产品技术的研发、推广,海参等名贵水产品的育苗、养殖、冷藏和销售海珍品旅游观光项目 。公司共有海域16多万亩,其中近海岸滩涂1万多亩,水深从1米延伸到8-12米水深,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海域 。公司现有员工200余人,46人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知名涉海高等院校,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4名 。并计画每年招聘大学毕业生,为蓝色海洋注入新鲜血液 。3、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蓝色海洋与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不断学习国内外新技术、新理念,採取“引进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诸多高等院校交流学习,合作概况如下:(1)日本东北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就“海湾生境修复与海洋牧场建设技术”进行合作,研发人工礁体的海藻移植技术,,研究并查明各种人工礁体附近最适宜的海藻种类 。利用海草床移植新设施与新工艺,建立海藻礁体的人工建设新技术;研发受损海湾生境修复新设施建立受损海湾生境修复新模式与新技术;建立典型海湾重要经济生物多元化修复新技术 。(2)澳大利亚SouthAustralianResearchandDevelopmentInstitute与澳大利亚SouthAustralianResearchandDevelopmentInstitute,就“牡蛎礁体的人工投放与增殖技术研究”进行合作,研发附着有大个体牡蛎的人工礁体及其人工投放技术;利用累代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对人工礁体上的牡蛎品种进行选育,改善人工礁体饵料附着效果;筛选适宜牡蛎附着的人工该礁体材质,建立牡蛎礁製作与投放新技术体系 。(3)日本北海道厅牡蛎研究所与日本北海道厅牡蛎研究所就“岩牡蛎的引进”进行合作,引进日本岩牡蛎原种,建立岩牡蛎种质暂养与培育新模式;研发岩牡蛎苗种扩增新途径与新技术,研究岩牡蛎养殖新设施,建立岩牡蛎浅海增养殖新技术 。(4)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与台湾的国立台湾大学就“海参及牡蛎深加工”进行合作,查明并量化海参具有保健功能的组分及其功效,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海参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开发海参高值化利用新产品;研究海参乾制产品自动化泡发新设备;建立海参产品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 。(5)加拿大MemorialUniversityofNewfoundland与加拿大MemorialUniversityofNewfoundland就“适用于海参底播人工礁体的製作技术”进行合作,筛选适用于海参增殖的礁体种类,研究不同高度、不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厚度人工礁体对海参底播增殖效果的影响,包括水泥礁、刚劲混凝土礁体、石块礁、橡胶礁体、贝壳礁、牡蛎礁等各种类型礁体附着海参的增值效果;不同高度礁体所产生的上升流对饵料增殖的效果影响;不同厚度礁体对海参夏眠影响的机理等 。研发生态多元化增养殖礁体;建立海洋牧场人工礁体建设的技术标準或规範 。二.建设目标1、近期目标(2014-2015)通过研究人员、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等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推广优势,维持莱州湾生境和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初步建立科技先进、设备完善、管理规範的莱州湾海洋牧场 。2、远景目标(2016-2020)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依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院”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发挥企业的技术集成和推广优势,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院地合作、所企共建的创新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企业增收的示範基地;着力将莱州湾打造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模式湾、良种供给和持续利用的资源湾、环境友好和低碳高效的生态湾、科技先进和引领发展的示範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