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文章插图

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文章插图

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文章插图
今年7月,特大暴雨席卷河南,牵动亿万国人的心。在这次暴雨灾害中,全国各地驰援的民间救援组织因其专业素养和救援速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间救援组织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民间组织的发源地之一,美国的民间救援组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广泛,在卡特里娜飓风和桑迪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直接援助组织”更是反应迅速,对药物短缺及时作出预判,积极参与到病毒防控中。
而灾害频发的日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救援体系,1998年日本《特定非盈利组织促进法》推出后,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于内,“公民力量”等组织在今年7月的泥石流灾害救援中展现出有条不紊的专业素质;于外,“CODE海外救灾市民中心” 在3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56场救援活动,向各国回报善意。
欧洲的民间救援组织一直都闻名于世,最近几个月中,德法两国的海上救援团队已成功救出数百名难民。这些组织还在各自官网上积极发声,给予不同群体讲述自己经历的机会,让更多人能了解到真相。
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也不甘示弱,印度各民间救援组织与政府结成伙伴关系,在疫情期间为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女性自助团体也面向大众努力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打击不实信息,成为印度抗疫前线的中流砥柱。
美国
未雨绸缪 对药物短缺等疫情发展方向作出预判
1620年11月,在海上航行六十多天后,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英国帆船逐渐向美洲大陆靠近。在登岸前,船上四十多名男子签署了一份联合协议,俗称“五月花号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署人可自愿创立自治团体,依法治理美洲殖民地的一切事务。自此,美国便以自愿结社为开端书写下全新篇章,“先有社会,再有国家”的美洲大陆也为后来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埋下种子。
19世纪,为了应对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伤亡,世界上第一批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美国就是创立地之一。美国民间组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广泛,据美国国家慈善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在美国注册的非盈利组织已超过150万个,包括公共慈善机构、私人基金会和其他民间组织。
美国的民间组织因其职能有别,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作用,而民间救援组织是最常见的一种。9·11袭击发生后,红十字会等三十多个全国性非政府组织筹集了近27亿美元,用于提供食物、住所、医疗服务和其他类型的援助,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也经常能看见民间救援组织的身影。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东南沿海,造成了超过16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这场灾难中,民间救援组织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救灾,“饥饿救济组织喂养美国”(Feeding America)共募集了3000多万磅食物用于灾区的供给。由于飓风袭击,新奥尔良的食品银行在短时间内无法运作,“饥饿救济组织喂养美国”就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克市设立了一个临时仓库,向所有灾民分发食物,解决燃眉之急。“希望营地”(Camp Hope)组织也为圣伯纳教区和新奥尔良周边地区的志愿者提供住宿。不过,当时部分民间救援组织功能尚不完善,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托马斯·E·德拉贝克就曾在他所著的文章中谈到,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期间民间救援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验不足,各志愿团体之间未能有效配合,这也给救灾行动带来了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