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造就多个“世界之最”,高宗余用50余座桥梁筑起建桥人生 黄河大桥世界之最( 二 )


中铁大桥院承担了很多创造世界纪录的桥,作为技术带头人,一些重大技术创新,都离不开高宗余的决策支持 。
设计武汉长江二桥,他用2个616米跨度解决了1200米深水区域的通航问题;设计福州青州闽江大桥时,他花1年时间设计出精确计算软件,为该桥节省钢材20%,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设计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外海段时,高宗余和同事们提出了“预制、整体、工厂”概念,大大提高了建桥效率;主持设计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时,他将钢桁梁设计成独特的倒梯形,创下世界特大型桥梁通行速度新纪录;在“建桥禁区”设计我国首座跨海峡公铁大桥时,他和团队萌生在岩石上支板凳的想法,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导管架技术跨界运用到桥梁工程领域,让定位钢管桩“黏”在海底岩石上……
不做“差不多先生”
带领中国桥梁继续领跑
高宗余(右二)陪同方秦汉院士在南京大胜关大桥调研 。通讯员曹雪 王梦宇 供图
在中铁大桥院,提到高宗余的技术能力,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没有现成的桥梁设计软件,他就自己做了“斜拉结构软件系统”软件,至今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基本功扎实,“一张图纸交到他手上,一眼就能看出哪里不对”;他知识储备丰富,大脑里仿佛有一个“资料库” 。
而他付出的辛苦却不为人知: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整墙的书,别人在娱乐休息,他在阅读钻研;建武汉长江二桥时,光数据就能汇总成一本100多页的书,他一边编程序,一边计算、完善,上万个数据,算一遍要10个小时,就这样硬是干了半年;作为中铁大桥院首席专家,院里许多重大工程技术方案都需要他过目,压力大时,他经常失眠掉发,就连吃饭睡觉脑子还一直想着事 。
跟他打过交道的青年工程师知道,在高宗余这里,做不了“差不多先生” 。
他问得很细,还喜欢追问 。数据报出来,他问核过没有,谁核的,用什么算出来的,采用了什么理论,这个理论放这里合不合适,为什么觉得应该这么做 。有些小伙子事先没做准备,被问得急了,直接挤出“差不多”“多少左右”,他当即严厉批评:“你不能差不多,该多少就是多少!”
在青年工程师的眼里,他又是个好老师 。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肖海珠跟高宗余共事20多年,说自己是他实打实的徒弟 。“有一次一个斜拉桥的数据总是不对,又着急要,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一点一点帮我查错,不厌其烦 。”肖海珠说,“他在传授技术上从来是毫无保留,生怕你学得太慢,恨不得一下子就培养成材 。”
在技术上,高宗余从来都是顶在前面,而抛头露面、有荣誉的事,他却一而再地推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通车典礼上,大伙叫了他好几次,他都推辞,“还是不去,这些都是大家的功劳 。”最后大伙只好把他硬拽了去 。
【创新突破造就多个“世界之最”,高宗余用50余座桥梁筑起建桥人生 黄河大桥世界之最】开评审会,他也是最后一个发言,“我要是第一个发言,很有可能给人定调子的感觉,我不想大家因为我而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
说起未来的规划,他滔滔不绝: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展开大跨度桥梁、跨海大桥、险峻山区大桥等新一轮研究;要把新材料和新装备自主研发的产业制高点拿下,促进中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
未来,在以高宗余为代表的桥梁建设者的努力下,必将续写中国桥梁辉煌传奇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龚萍 通讯员曹雪 王梦宇)
【编辑:汪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