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怎么*的?揭秘蜀汉千古迷案费祎遇刺之谜( 二 )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蜀汉政权第三任执政者费祎,在其驻地汉寿(即葭萌关)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 。席间,正当费祎喝得有些醉意时,左将*走了过来向他敬酒,在费祎仰头喝酒的瞬间,左将*突然从怀里抽出一把锋利的*,朝费祎的胸膛狠狠地刺去,费祎惨叫一声当场身亡 。
这个左将*就是郭循 。
郭循害费祎后,没多久就被处*了 。郭循的*不足虑,但是费祎的*,却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了大变动,蜀国鹰派势力的抬头 。
郭循是魏国降将,姜维在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出兵陇西,征讨郭淮时将他俘获 。郭循害费祎七个月以后,魏国下了一道诏书,对郭循舍身成仁的举动表示嘉奖 。
郭循刺费祎,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理解为郭循"身在蜀营心在魏",但是这里还是有许多的疑点 。
没人知道为什么魏国在郭循*了七个月后才发布诏书嘉奖郭循,也没人知道为什么郭循已经是蜀国的左将*,位尊职高,还要刺费祎,也没有人知道"良史"陈寿为何不在史书中写明其为受魏国指使,但我们可以通过诸多的疑点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蒙在真相表面的外衣,对事件做一番合理地推测 。
首先,为什么陈寿没有在史料中写明郭循是受魏国指使 。
郭循费祎是没有理由的 。郭循是蜀国的左将*,早就有机会接触费祎,为什么要在三年之后才动手,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所以说,他的幕后一定有人指使 。依常理来说,*了一个老百姓*府也会调查一番,为什么*了国家的"总理"却迟迟给不出原因 。刘禅是不可能不调查的,如果调查出了是受魏国指使,必然会公示天下,对魏国的恶行进行谴责,陈寿也自然会在史书中记载下来 。但是蜀国却秘而不宣,直接处*了郭循,直到魏国对郭循的行为表示嘉奖才有了一个似乎可信的说法,而这时距离费祎被刺已经过了七个月的时间,如果郭循真是魏国的"卧底",那么完成了这么大的任务,为什么没有及时嘉奖呢?显然受魏国指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
一个非常可能的情况就是,刘禅调查出了幕后元凶,但是不便告知天下 。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不便告知天下?显然指使者是一个不能动的人,否则会动摇蜀国的根基 。
费祎*后,只有两个人不能动,一个人是刘禅,这个毫无疑问,还有一个人,就是此时*队的最高领导人--姜维 。
其次,从动机来分析郭循刺费祎的原因 。
这不可能是私人恩怨 。郭循刺费祎时,他已经是蜀国的左将*,要是没有人提拔,他不可能迅速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魏国降将晋升到那样高的*职 。能升到那么高的*衔没有人大力提拔是不可能的,有能力把一个降将提升到那样高的*衔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人费祎,另一个就是姜维 。显然不可能是费祎提拔的,如果是费祎,郭循接触费祎的机会一大把,大可不必等到三年后自己做到左将*时再去费祎 。而且若真是受了费祎的恩惠,再行之,也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行为 。所以,他能做到这样的位置,必然与姜维有莫大关系 。
魏国派郭循刺费祎,从动机上来说是讲不通的 。费祎是蜀国的保守派,在他在当政期间是蜀魏两国最平静的一段日子,几乎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魏国同样需要安定,蜀国不来攻魏,魏国乐还来不及,不可能刺掉费祎而让鹰派的姜维上台,给自己找麻烦 。
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姜维一直主张伐魏,而费祎则奉行休战策略 。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从这句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姜维被费祎压制得很惨,那么少的兵力根本不可能伐魏,这对想完成诸葛亮遗愿,收复中原的姜维来说无疑是一个瓶颈 。事实上,费祎*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 。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 。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短短一行字,就把姜维迫不及待的欣喜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