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古称,夏朝都城,战国时卫国都城 帝丘( 二 )

姒相曾定都于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备好车马,姒相于是把夏都从斟灌((今山东潍坊边线王城堡遗址)迁到了商侯相土的都城商丘(即帝丘,今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 。斟灌曾一度改名为帝丘,即《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斟灌之墟,是为帝丘“ 。在当时一度改名很正常,毕竟夏后相是夏朝君主 。高城村原称高阳城村,简称高城 。村西北部高岗处叫城角地,从城角地向东向南是古城墙 。经考古人员多处钻探,表明高岗处地面下0.8一1米处有夯土层,夯层厚2一4厘米,地下出土有龙山文化陶片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在高城村南发现一处东周古城址 。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 一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一30米,城墙外面有一道城壕 。城之北垣长约2420米,该墙中部偏东内收,形成一个近90度的折角,东垣长约3790米,西垣长约3986米,南垣长约2361米,城址面积916万平方米 。夯土的夯窝直径3一4 厘米,为集束木棍圜底夯土,内含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时代为东周时期 。该城是春秋卫国都城帝丘,战国时为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 。卫国都城下面,发现有时代更早的城址,夯层较厚而且无夯窝,夯土含有较多龙山文化早期陶片 。龙是古代传说中极其神异的动物,是集动物大成的综合体,有升天入地、行云施雨的本领,是神圣、吉祥的同义语,又是古代权力的象徵 。玄而又玄,神乎其神,这种‘鳞虫之长”,被誉为我们祖先最早的‘人心营构之象”,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徽章 。帝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龙”的文化基因及艺术形象在这里逐渐形成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无穷的魅力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西水坡、雷泽、雷神及颛顼同龙有关的史迹,使得帝丘成为一座龙文化名城 。在帝丘附近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内,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出土三组蚌壳摆塑的以龙为主题的图案:

濮阳古称,夏朝都城,战国时卫国都城 帝丘

文章插图
第一组图案位于45号墓内 。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 。其骨架两侧用蚌壳摆塑成龙虎图形 。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状似腾飞 。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L39米,高0.67米,头微低,圆目圆睁,张牙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似为下山之猛虎 。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 。第二组图案,位于45号墓南20米的一个浅洼坑穴中,有龙、虎、鹿和蜘蛛等 。龙头朝南,背朝东,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 。鹿骑在虎背上,其形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腿长颈鹿,蜘蛛则摆塑于龙头的东面,头朝南,身躯朝北 。在鹿和蜘蛛之间,有一件精緻的石斧 。第三组图案,位于第二组图案正南25米处的一个灰沟里,为虎与人骑龙 。龙头朝东,背向北,其状昂首、长颈、舒身、高足,作腾飞状 。背上骑一人,人的两足跨在龙的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微侧向,似作回首观望状;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足微屈,鬃毛高耸,呈奔跑和腾飞状 。在虎龙的西南,有一只舒身展翅的飞禽 。在飞禽和龙之间,还摆出一个蚌壳圆圈 。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这几组仰韶文化时期蚌塑图迹,寓意深刻,“起码在那时,古老社会的信念中存在着骑虎驶龙、羽化登仙以求解脱的思想意识 。它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内涵,及其一系列祭祀活动,这些蚌图,就是当时生动活现的物证” 。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帝丘东濒雷泽,雷泽又称“雷夏泽”,因其地近负夏而得名 。《括地誌》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西北 。”隋唐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属济阳,其地在今山东鄄城县董口集东南,雷泽在古雷泽县城郭外北10余里处,面积东西20余里,南北巧里,远古时代範围更大 。其方位约在今山东哪城县董口集与河南濮阳县王称堌乡、白堽乡、范县濮城镇之间 。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着名的泽数之一 。远古雷泽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淮南子·坠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则说,雷神“鼓其腹则雷” 。雷泽中的雷神“龙身人头”,以龙的形象出现 。王充《论衡·龙虚》云:“雷龙同类 。”由此可知,雷神即是龙神 。雷泽或可称为“龙泽”,泽中之雷神也就是人们崇敬的神龙,这里有着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帝丘本是颛顼之墟,因帝颛顼居此而得名 。《大戴礼记·五帝德》说他 “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浩诚以祭祀 。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袛励” 。此外,他又命天上飞龙作“承云之乐” 。特别是其“乘龙而至四海”的形象,很容易使人们和西水坡遗址中蚌塑人乘龙图案联繫起来,印象非常深刻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颛顼死即复甦 。风道北来,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甦 。”是说颛顼有个鱼的化身,而鱼又为蛇所化 。中国古代往往将龙与鱼、蛇连属并称,如张衡《思玄赋》云:“超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鱼龙 。”李白《草书歌行》谓:“悦悦如闻鬼神声,时时只见龙蛇走 。”在古人心目中,龙与鱼、蛇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古代神话中神人之座骑,往往就是其主要之动物化身(表现图腾神与自然神、祖先神之叠合),由此可知,颛顼乘龙,其化身即为龙 。龙与鱼、蛇同类,故又可化作鱼或蛇 。换言之,颛顼部落是以龙为图腾的 。颛顼‘乘龙” 之事发生在其所都的帝丘,由此可知,远古帝丘同龙文化的密切关係 。帝丘成为影响深远,享誉天下的千古帝都 。帝颛顼的都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的高城遗址 。在颛顼建都帝丘时代,天文非常先进在帝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天文曆法——颛顼曆,把一年定为366天 。帝丘是早期铸铜工业的中心 。夏朝的诸侯国昆吾人擅长铸铜业,并曾在帝丘建城 。《墨子·耕柱篇》记载夏后启令昆吾铸九鼎一事 。《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的诸侯国商侯相土曾从商(河南虞城县)迁至帝丘(濮阳县的高城遗址),夏朝君主姒相更是一度迁都于此 。帝丘同中华民族文化象徵的龙关係极其密切,距离帝丘不远的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龙,说明濮阳帝丘丰厚的历史遗蹤和龙文化传统 。《禹贡》提到“雷泽有雷神,龙身人首” 。帝丘附近着名雷泽及雷神,为创造龙的形象提供了重要依据 。雷泽是上古时期着名的湖泽,其位置在帝丘东,广袤百里 。颛顼 “乘龙而至四海”的文献记载:《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止(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