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如何让智谋诸葛亮绑为其卖命一辈子的?( 二 )


网络配图
然而 , 篇首的“臣亮言”三字 , 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惫”的危机到“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的规劝 , 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 。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 , 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 , *而后已”的誓言 。然而 , 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 , 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 , 在他*后仅二十来年 , 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 , 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 , 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 , 必能安邦定国 ,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 则辅之;如其不才 ,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 , 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 , 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 。不少人读书至此 , 大多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 。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心塌地为他的傻儿子做儿子(臣子)卖命的一条*计 。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 , 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刘备这一招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 。是时 , “孔明听毕 , 汗流满面 , 手足无措 , 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 尽忠贞之节 , 继之以*乎!’言讫 , 叩头流* 。”(见《三国志》)从此 , 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 , 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 。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 将他和自己视为鱼水关系 , 这自然令身为儒者的诸葛亮会生出士为知己者*的决心 , 而诸葛亮偏偏在人格上又是一个执著隐忍而且一板一眼皆有度的人 , 这当然更使这种决心从下定之日起就坚如磐石 。不知晚年的诸葛亮在锦*城外 , 浣花溪旁 , 是否为他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过?因为当刘备一意孤行 , 不但失掉荆州而且失掉了蜀汉最基本的国力之后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远大前程早已没有实现的可能 , 诸葛亮是否会为此感到当初跟随刘备是一种人生的错误选择呢?
网络配图
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岁月里 , 诸侯间的地位应该说是平等的 , 都是东汉的臣子 , 都是因为天下大乱才雄心勃勃地拥兵自重 , 因而从本质上讲 , 刘备也并不因为他和东汉的皇帝同一个姓 , 而且据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种后裔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早已*淡于水) , 从而就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或凝聚力——将刘备称为皇叔 , 并认定百姓对他一往情深乃是罗贯中小说一家之言而已 , 原本当不得真的 。因此 ,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出山之前 , 完全可以投靠当时的任何人 , 在“任何人”中 , 曹操身为汉室丞相 , 亦雄才大略 , 算得上是诸葛亮投靠的最佳人选;此外 ,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 乃至当时据有河北方面的袁绍 , 每一位主公都比刘备要有势力得多——刘备在起用诸葛亮之前 , 一向惶惶如丧家之犬 , 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等人 , 在新野亦只是在刘表手里分得一杯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