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镇( 二 )


文章插图
赵佗V形防卫图岩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将领赵金福率军退守岩下墟(岩镇),遭清军四面合围,全军覆没 。同治四年(1865年)清军总兵率数十万众进驻龙川上半县,坐镇岩下墟(岩镇) 。

岩镇

文章插图
岩镇青龙湖岩镇为历代商贸重镇,是粤赣水陆两路商贸咽喉,水陆交通便利 。明清时期,岩下(镇)是粤赣水运航道的重要大口岸(官府设官盐子埠、兵卡);陆路龙川县境内有主要大道9条,其中途经岩下(镇)的有两条,一条是岩镇经径口、五合、赤光至园田40公里;一条是老隆经十二排、大庙、永和圩、大丘乸、乾头、五合、岩镇至麻布岗97.5公里 。福建、广州、大埔、兴宁、惠阳等地商人纷纷云集而来,投资建店经商 。清末以后随着水路通道的发展,商贸重心上移到贝岭,但岩镇仍保持着繁荣的景象(各类商号、店铺150多间),民国时期是龙川五大墟镇(老隆、佗城、鹤市、岩镇、贝岭)之一 。解放后随着公路的开通,特别是70年修建枫树坝水库,岩镇的中心岩下墟(老岩镇)成了青龙湖(枫树坝水库)的主湖区,镇府迁到联城牛形坳,三分之一的人口迁往博罗、惠阳、东莞、深圳等地,昔日的繁荣景象烟消云散 。山池村---地处龙池山盆地,四周山峦叠翠,村内地势平坦,呈盆状,五条小河蜿蜒而流,其形状似“池”,引用唐代诗人沈佺期的诗句“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故称“山池” 。(赵佗在此屯兵,3公里到达东翼定南水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态势) 。平越村---纪念赵佗指挥秦军平定南越,故称“平越”(赵佗在此屯兵,2公里到达到西翼寻乌水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态势) 。五合要塞---赵佗设在岩镇五合合河口的军事要塞(设五合司,历代此设官盐子埠、兵卡) 。五合---东江上源西面的安远水、黄麻布水、(合为定南水);东面的小金水、流田水、沙洲水(合为寻乌水),五水在岩下(镇)的合河口汇合,故称“五合” 。建置沿革古时岩镇属扬州南境,周初藩服,春秋为南越,战国属楚,称“百粤” 。
岩镇

文章插图
岩镇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岩镇属龙川县 。赵佗深知岩下(岩镇)战略的重要性,岩下扼守着中原直通南越的快速通道(东江源水路),在岩下设立V字形防卫体系(山池—五合—平越) 。岩下的合河口(五水汇合处)设五合要塞,山池屯兵出定南水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平越屯兵出寻乌水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而岩下的V形军事防卫体系经营多年,固若金汤 。岩镇属南越国 。
岩镇

文章插图
岩镇山池古村宋、元朝岩镇属高贤都、宁泰都、广信都辖本域置八图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推行乡约法,岩镇分平越约、山池约 。民国19年,龙川县设立七个自治区署,岩镇属于第六自治区 。民国36年(1947年),龙川县全县设3个区署、39个乡、420个保 。岩镇属第三区署(贝岭)平山乡 。1949年东江纵队凌希民带部队来岩镇,宣布岩镇解放,后来担任岩镇乡第一任区长 。1952年岩镇属第十一区公所 。
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