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五 )


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南码头 。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 。对崑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崑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崑曲鼻祖魏良辅汤显祖
(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着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沈自晋
沈自晋(1583~1665),明末清初的着名戏曲家 。字伯明,晚字长康,号西来,双号鞠通 。沈自晋出身于吴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温厚,勤学博览,富有文才 。他更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终生酷爱,钻研不息,是剧坛江派的健将 。着作有《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 。俞振飞
卓越的崑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 。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周传瑛
周传瑛,后于崑剧传习所习艺期间,得艺名为传瑛 。能戏极多,《长生殿·定情、赐盒、鹊桥、密誓、惊变、埋玉》中唐明皇等各类角色均很拿手;尤在《玉簪记·琴挑、偷诗》中饰演的潘必正,能寓风情于文雅之中,不失书生本色,其身段、台步、水袖功夫之飘逸美妙,堪称独步 。建国后,他在《十五贯》中主演改由老生应行的况钟(按崑剧传统分行,此角例由老外扮演),又吸收、融化了某些巾生的身段动作,表演更为出色 。出场后,虽嗓音微带沙哑,但苍劲有力,身段凝重,台步潇洒,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刚毅正直、机智干练、又具有书卷气的清官形象而饮誉海内外 。京剧艺术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在主演京剧移植、改编本《十五贯》时,特向传瑛学习了此戏 。周传瑛因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对崑剧事业的重大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成为建国后崑剧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着有《崑剧生涯六十年》一书,1988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年10月,在纪念崑剧《十五贯》成功演出三十周年之际,又荣获中国崑剧研究会颁发的表彰信与奖励 。表彰这位杰出的崑剧表演艺术家“在《十五贯》的成功演出中,在培养中青年优秀演员中,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振兴崑剧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张娴
崑曲旦角,后任教师 。原名张凤霞 。生于上海 。被大家亲切称为“我们的崑曲妈妈”张娴 。夫周传瑛,子周世璋 。无论苏剧、崑剧均为当家花旦,创造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娘,《牡丹亭》中杜丽娘等艺术形象 。在纪念洪升诞辰150周年的演出中,她把杨贵妃演绎得美艳绝伦,艺惊剧坛 。周总理观后称誉:《长生殿》是中国的一出古典华丽的民族大歌剧 。上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录製了30余种经典剧目的音像资料 。为传承崑曲艺术,张娴辛勤培养了几代演员,如今全国各大崑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 。2002年,张娴荣获了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颁发的“崑曲艺术事业特殊贡献奖” 。文化传承生存崑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崑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崑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崑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崑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崑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崑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崑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範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崑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崑曲院团 。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北昆着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崑曲着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崑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蹤,形成了恶性循环 。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崑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 。全国6个崑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崑曲的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张,崑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崑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崑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崑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崑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崑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崑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崑曲就失去特性而不称其为崑曲了 。专家认为,崑曲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崑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蒐集整理 。崑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崑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画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崑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崑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 。崑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崑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非遗文化入选时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 。入选原因: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崑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崑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1. 崑曲有极高的技巧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崑曲中要求最高 。崑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 。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崑曲 。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崑曲功底并能演崑曲 。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崑曲形式演出 。2. 崑曲是“活化石”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崑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3. 崑曲属“濒危物种”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崑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1949年前,在全国範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崑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餬口 。崑曲艺术节中国崑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振兴崑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崑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崑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协办 。中国崑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崑剧艺术,增进世界各国崑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 。除对参赛的剧目进行评选外,还举办了各种展览、祝贺演出、研讨会、艺术家签名售书及民众联谊等活动 。政府还特别为艺术节印製了明信片、首日封等纪念品 。首届中国崑剧艺术节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江苏省崑山市和苏州市举办 。第二届中国崑剧艺术节于2003年11月在苏州市举办 。地方崑曲福建崑曲明万曆年间(1573~1619年)前已传入福建 。至今所发现最早记载崑山腔传入福建的时间是明万曆二年(1574年) 。杨四知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时,在《兴礼教正风俗议》中写道:“闻之闽歌,有以乡音歌者,有学正音歌者 。”这里的“正音”即指崑山腔 。万曆年间,福州人邓原岳在《西楼集》卷十《闽中元夕曲》中,有一首诗描绘福州元宵节闹市演唱崑剧的情景:“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学得崑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诗中的“还珠门”,即今福州鼓楼前 。又据明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卷六记载,万曆三十一年(1603年),中秋节,官吏、文人会集福州城内乌石山凌霄台,邀集“梨园数部,观者如堵 。”着名剧作家屠隆恰好旅次福州,应邀参加盛会,席间兴致之际,隆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掺》,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 。林茂之年少下坐,隆起,执其手曰:“子当为挝鼓,歌赠屠生 。快哉,此夕千古矣!”同时,大量崑剧剧本如《昆池新调八能奏锦》、《南北时尚昆弋雅调》等选集,在闽北建阳县麻沙书坊出版,发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