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四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崑曲《玉簪记》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 。崑曲中在套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齣戏是一个套数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 。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 。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 。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 。这也是写作和演唱崑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剧目介绍崑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着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巴黎中国戏曲节于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蒙浮剧场举行,共有来自福建京剧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剧团的《清风亭》、江西南昌大学赣剧研究中心的《窦娥冤》、山东吕剧团的《墙头记》、苏州崑剧团的《浮生三梦》、香港京剧团的《牡丹亭》和浙江崑剧团的《公孙子都》等多剧种、多题材的演出剧目参与角逐 。最终,浙江崑剧团的《公孙子都》捧得最高奖项“塞纳大奖” 。《公孙子都》是继《十五贯》以后,浙江崑剧团又一大手笔之作 。此剧因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而拿到了150万元高额奖金,这是迄今为止浙江对优秀剧目的最高奖励 。《公孙子都》是根据明代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改编而成的历史故事剧 。该剧故事独特,引人入胜,通过对公孙子都不择手段、阴谋杀人直至走向毁灭的心理描绘,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将成罪人的人生感悟,并对公孙子都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类共有的劣根性——嫉妒进行了展示和批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警世性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崑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 。崑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子都》则是一部心理戏,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颖考叔后终日惊惶、最后身亡的故事 。其以传统剧目《伐子都》为底本,跳出古人"善恶相报"的狭义是非观,着意写子都暗箭射人后的惶恐不安--"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以此鞭挞人类共有的心毒--嫉妒 。主创人员表示:"虽然故事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但嫉妒是人类的'原罪',这是人类永恆的话题,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崑曲《邯郸梦》 二、表演上恢复崑曲的"武戏"传统,是现代崑曲"阳刚戏"的代表作 。崑剧的武戏启蒙了京剧的武戏,但近代后,崑剧格局逐渐缩小变为"小生、小旦、小花脸"的"三小戏" 。"《公孙子都》的突出亮点是创编了一部多年来崑剧极为少见的整本武戏 。"戏曲评论家刘厚生说 。扮演公孙子都的是浙江崑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林为林,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有"江南一条腿"之称 。该剧结尾处,穿着厚底靴的公孙子都从高处反跃前扑而下,常引得满堂喝彩 。崑曲剧团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崑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崑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崑剧院)、江苏省崑剧院、上海崑剧团、杭州浙江崑剧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郴州湖南省崑剧团6家崑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崑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 。(永嘉崑剧团已恢复建制,2015年崑山当代崑剧院成立 。现全国共有8所崑曲剧团)艺术名家魏良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