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二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清高宗为皇太后庆寿时豪华的演剧场景在艺术上,细腻幽雅的崑曲也开始显露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过分雕琢的歌词、过分悠长的演唱、过分缓慢的节奏让普通观众越来越难以接受 。清政府颁布的包括禁止官员拥有家庭戏班的禁令,使家庭崑曲剧团不复存在,文人和绅士阶层与崑曲的密切联繫遭到了致命的破坏,崑曲失去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只能在苦苦撑持中不断衰落下去 。清代中叶以后,各种演唱地方戏曲逐渐兴起,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花部” 。在它们的猛力冲击下,崑曲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也宣告了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新出现的戏曲样式往往是以歌舞为主、情节简单的民间小戏,或者是崑曲和其他传统剧作的改编本 。与被人们称之为“雅部”的崑曲相比,它们的语言显得粗糙而杂乱,其中甚至存在着逻辑混乱、句法错误的弊病 。这是因为这些戏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不懂诗歌格律,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的经典作品,但他们却有文人作家、学者所无法企及的一些长处,那就是他们对民间艺术和大众语言相当熟悉,对普通观众的心态也比较了解,知道一齣戏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中国传统戏剧 崑曲

文章插图
清代时期的昆班后台他们创作的那些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地方戏剧就这样颠覆了崑曲优雅的美学传统,显示出朴质真淳、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可以说,这些地方戏剧之所以能战胜崑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拥有了当初崑曲征服观众时所具备的真诚和淳朴 。换言之,崑曲之所以衰落,也正是由于它背叛了成功时的艺术信条,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为了与地方戏剧竞争,崑曲戏班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清代民间表演艺术家们不再在舞台上演出完整的崑曲剧目,他们在崑曲原剧基础上,挑出一些精彩的场次或段落作了天才性的再创造,在表演中充分发挥歌唱的技巧,增进戏剧动作的美感和难度,同时增添一些滑稽有趣的情节,用来沖淡典雅的唱词给观众带来的隔阂 。这便诞生了“折子戏” 。在长期演出过程中,这些崑曲“折子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实进许多生动的细节,使剧作内容更加完美,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令人百看不厌 。此外,清代民间表演艺术家还特意编创了一些内容通俗的短剧和场面火爆的武戏,与传统剧目选场同台演出 。这些新增剧目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明快,热闹有趣,深为当时的观众所喜闻乐见 。就这样,清代中叶以后的崑曲凭藉经典剧目的“折子戏”和新编短剧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在与各种地方戏剧的竞争中重新激发出艺术的生机 。另一方面,在舞台演出的竞争中,崑曲的艺术元素为各种地方戏剧所吸收,促成了地方戏剧的繁荣和京剧的诞生 。新兴的京剧继承了崑曲的部分剧目和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崑曲的行当和表演体制,同时克服了崑曲语言的局限性,从而赢得观众的拥戴,成为继崑曲之后主宰中国剧坛的重要戏剧样式 。地域分布崑山腔的流行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曆末年,崑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崑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崑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崑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崑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崑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崑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崑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崑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语音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入声的中州韵,一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苏白 。崑曲唱念语音特点声母尖团音和大多数戏曲一致,崑曲区分尖团音 。精清从心邪母接细音的读尖音,见溪群晓匣母接细音的读团音 。如:细[si]、戏[?i]、七[ts?i?]、气[t??i]、积[tsi?]、极[t?i?]翘舌音和有翘舌音的吴语-苏州话的发音方法一致,舌头抵下齿龈,不捲舌 。平翘分法和苏州评弹略异 。苏州话无捲舌音r[?],崑曲按苏州话文读的发音,把日母字声母读为[?],非吴语区的人容易听成[?],实为浊音 。轻唇音v和吴语的文读一致,崑曲所有微母字均读v 。如:文[v?n]、无[vu]、忘[vɑ?] 。疑母ng“我”等字保留疑母ng,读[?o] 。但崑曲疑母字数量远远少于苏州话,且[?]不能接[i]、[y]、[u] 。浊音受苏州话影响,崑曲少数字会保留浊音,但不成体系,无法与苏州话完整的浊音体系相比 。其他一些以、云母字官话的声母异化为r[?],崑曲使用原音 。如:容蓉融荣[io?]韵母保留入声和吴语一致,崑曲保留入声,收喉塞尾,不区分韵尾 。如:七[ts?i?]、积[tsi?] 。居鱼韵这些音在一部分吴语中,读舌面音 。在崑曲中读翘舌音细音 。如:志[??]、智[?i];楚[??u]、处[??y];笙[???]、声[?i??] 。东同韵和苏州话一致,风[f??]与东[t??]的韵母相同 。机微韵如:非肥痱费妃[fi]皆韵如:皆街解戒介[?iai]、蟹懈鞋骇骸[?iai]、楷揩[??iai]、挨隘[iai]梗韵齶化读[i??]如:更[?i??]、坑[??i??]、衡[?i??] 。姑模韵可以读[u],也可以按苏州口音,读[ou] 。歌罗韵歌罗韵韵母为[o]、[uo]例:个[ko]≠过[kuo];何[ho]≠和[huo];罗[lo]≠螺[luo] 。其他龙[li??]官[kuon]≠关[kuan](同苏州话);间[?ian] ≠肩[?i?n]艺术特点声音行腔崑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範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蹟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係,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崑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崑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崑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儘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着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崑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崑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特点崑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崑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崑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崑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崑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崑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範,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崑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崑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崑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崑腔戏 。崑剧行当因为早期崑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崑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定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