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云南文山历史文化之最( 二 )


人工培育的三七籽条 。(资料图)
每年七、八月,三七伞状花序从外向里依次开放,星星点点,一片嫩绿沁人心田;采撷晾干即为茶入膳,味甘性凉,去火润肺 。八月到九月,三七花迎风结籽,遇秋熟透变红,满园红起绿伏,一片热闹醉人心眼;三七红籽采后去皮晒干,即为三七种子 。深秋时节,采挖三七的日子到来,三七园里,村头寨尾,乃至整个文山,所有人都会打开最美的笑脸和心情,拥抱等待三年的三七丰收 。
朝阳下的三七棚 。(资料图)
如今,文山三七种植早已迈入产业化发展时代,种植面积扩张到十万余亩,产量足以支撑全球对三七的需求 。三七种植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种源保育,轮间套作,生态施肥,无公害防治,遮阳网大棚,标准化基地,常常是新的技术标准刚刚规范,更新的技术探索又已启程上路 。
从野生驯化到种源保育,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文山三七种植历史曲折而悠长,不变的,是文山对三七的执念和坚守,留下的,是三七得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山智慧、文山经验、文山情怀 。
文山三七药食文化
科研人员开展三七药用价值研究 。(资料图)
文山三七的加工入药之道,在世代传承相守和不断创新突破之中交织前行 。民国时期,昆明“开化三七庄”熟谙三七“生消熟补”之道,改进鸡油炸制三七传统技艺,首创“三七精粉”;又研制以生三七粉为主要成分的“白药母”,主医止血化瘀 。其产品一时占据了整个云南三七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开创了三七药用近代史的一个高峰 。
加工包装好的三七粉 。(资料图)
从更早的片仔癀,到近代的白药母,再到今天的云南白药,以文山三七为核心成分的药品数以千计,其救命于危难、赋生以健康的故事源远而流长 。
正在加工的三七汽锅鸡 。(资料图)
三七宴,所有的菜品都与三七有关,是文山招待外客贵宾的最高礼遇 。三七花炒蛋、三七汽锅鸡、七花八卦羹、火丝扒七根、七粉豆腐圆子,朴素平常的食材,因为有了三七元素的加入,便有了健康的味道,有了文化的底蕴 。
三七为药食同源植物,三七花、三七根须,自古以来就是文山民间的常用食材 。把一日三餐变成健康养生,把健康养生融入一日三餐,是三七与文山日常的相逢与交融 。(张艾冰)
来源: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云南文山历史文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