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村特级教师的幸福守望路 感动中国十大乡村教师( 二 )


第三,寻找共同体,让我结交尺码相同的人 。
加入共同体,与尺码相同的人结伴,更多的是互助共赢,携手登高 。加入线上学习共同体后,我常常被优秀的同行所影响,坚定地继续前进 。因为是线上交流,我就经常提一些不好意思问身边同事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得到了大家的认真回答,这让我十分感动 。在大量的提问与思考中我逐渐进步,甚至作为新生在期末获得了“榜样学员”的荣誉称号 。
熟读——丰厚生命
李竹平老师曾说:“无论曾经失去过多少光阴,曾经踌躇了多少岁月,只要你重新捧起了一本书,绚烂的时间之花就会被解放,重新盛开生命的美丽 。”我深深牢记,并在大量阅读中逐渐成长 。
第一,读烂一本专著 。我读书喜欢抠字眼,每段话除了圈出关键词外,我还喜欢概括段意 。同时,经典书籍需要反复阅读 。例如2022年暑假,我带动工作室的伙伴们共读《大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每年我都会阅读几十本专业著作,在寒暑假全程潜心阅读,不断开辟新的阅读领域 。
第二,追读一个名人 。在众多名师中,王崧舟老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读他的所有著作与文章,从中找寻王崧舟老师的成长路径,并形成我前进的动力 。远处寻导师,身边拜师傅 。在名师的带领下,我逐渐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小有收获 。
第三,研读一个专题 。我近几年研读的专题是整本书阅读,这是因为我的申报课题是跟课外阅读有关 。在此建议大家申报课题时可以围绕一个专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深究,聚焦研究方向,在这个研究领域里不断耕耘,逐渐成为专家 。
日写——两气深厚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刚读到这句话时我不以为然 。
2017年的暑假,我又看到了这句话,突然有种想试试的冲动 。于是整整三年,我每天晚上回家都会写日记,刚开始不会写,就记录当天的上课经历,字数不够,就用修饰语、添加修辞手法来凑 。刚开始也很痛苦,但一想自己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就耐着性子写下去了 。
每次听名师专家上课后,我也会照葫芦上一遍,上完后进行针对性的复盘 。在复盘中反思,在反思中产生新的想法,又把新的想法用于行动研究,再总结提升 。例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会提前搜索名家案例,反复朗读,并根据学情修改,课后结合班级实情进行修改补充,这样一来每年的备课任务也就完成了 。我坚持了三年,写了近20万字教学反思,同时我每周还会写一篇教学实录,两年内写了近10万字,这些都是我的宝贵收获 。
2019年,我在蔡忠平老师的指导下,作为编者、分册主编编写了三至六年级的《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宝》,总编写近20万字 。从初稿到定稿,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足有七次之多,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凝练文字,写作水平显著提升 。
长期的坚持与努力终将被看到,在此过程中我先后获得了市先进教研个人、市学科带头人、省首席乡村教师、省特级教师等荣誉,并入围安徽省第九批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此外我还于2022年10月29日受邀在长三角阅读论坛中进行主题发言,并得到叶黎明教授的点评 。
在不停地写作中,我也逐渐找准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痛点:教育教学经验大都是摸索得来的,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加强教育理论研读、聚焦专业教学方向迫在眉睫 。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行走了二十六个春秋,依然执着地向着明亮的前方漫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