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皖|日晒宣纸五百张,传承千年工匠心 宣纸获得吉尼斯记录( 二 )


采访人员注意到,汪息发将一张张已经晒干的宣纸从墙上揭下时,发出“哗哗哗”的响声,如同在安静的书房里翻书 。
吃苦耐劳,身上常常起疹子
从揭纸到晒纸,汪息发每天大约要重复500次 。而这样精细的工作,他已经做了35年 。
51 岁的汪息发是宁国人,1987 年为谋生计,尚未成年的他来到泾县,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宣纸厂工作,成为一名晒纸工 。“一开始跟着师傅学了几个月,后来厂里缺工人,我就边干边学,不然最少要学半年 。”汪息发说 。
“捞纸师傅怕冬天,晒纸师傅怕夏天 。”采访人员日前采访时正值初冬,室外气温比较低,但在焙房里待一会,采访人员就出汗了 。
焙墙表面的温度有六七十度,车间在夏天格外闷热 。汪息发说,夏天他和同事身上常常起疹子 。因为总是抬着手揭纸、晒纸,10 多年前他就因为肩周炎不得不休息了一段时间 。“这也是我们的职业病,没办法 。”他说 。
35 年来,汪息发虽然换了几个焙房工作,但都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晒纸的工序,技艺也日益精湛 。从浇贴的位置、多少,到做贴的力度、角度,再到揭纸的小心翼翼、晒纸的挥洒自如,一些细微又关键的动作似乎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却是无数汗水凝结成的心血 。
“前些年我也觉得很枯燥,但后来想如果把它当成一门艺术,就会觉得还怪有意义的 。”现在的汪息发,揭纸时身体随着轻薄的宣纸前后起伏,晒纸时松针刷上下左右挥洒自如,收纸时干脆利落又恰到好处,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他的演绎下如舞蹈一般优雅 。
2008 年,汪息发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6 年,他又荣获“江淮工匠”称号 。
技艺传承,呼吁年轻人参与
如今,汪息发在中国宣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老师傅了 。近年来,他也在不断挑战自我,精进宣纸制作技艺 。
2000 年,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二丈”千禧宣研发并获得成功;2007 年,他成功完成了古艺宣的挖掘恢复工作,2008 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示宣纸制作的视频里就有他的身影;2008 年,他与团队共同研发了“乾隆贡宣”高档宣纸,随后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邮票史填补了一项空白,获得了国家专利;2015 年,他参与制作的“三丈三”宣纸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这些年也带了几个徒弟,他们中有的人还在厂里上班,有的人已经离开 。“现在厂里一线工人还是以我们四五十岁的人居多,年轻人不多 。”汪息发说,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现在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我们出门在外也更受尊重 。”汪息发说 。
采访人员采访当天,一场围棋比赛在宣纸文化园举办 。比赛结束后,很多选手和工作人员参观了古法宣纸制作技艺,汪息发所在的车间里也迎来了不少游客 。他们拿着手机、相机拍摄汪息发晒纸的过程,还有人询问揭纸晒纸的技巧,他都会耐心解答 。
“有更多的人对宣纸制作技艺感兴趣,对宣纸来说是好事 。”说话间,汪息发手里的工作却从未停止 。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汪息发和他的同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也为“纸寿千年”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