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龙( 二 )


迷惑龙

文章插图
迷惑龙的头骨1915年,在犹他州发现的一具包括有头骨的恐龙化石暗示,秀丽迷惑龙的头骨应该是较长的,但是这一观点因为遭到了很多权威学者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古生物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材料和发现才终于确定,秀丽迷惑龙长有着狭长扁宽的头骨和棒状的牙齿 。它们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脑袋 。到21世纪,迷惑龙属内已经有了四个有效种,分别是:模式种埃阿斯迷惑龙(A. ajax)、秀丽迷惑龙(A. excelsus)、 路氏迷惑龙(A. louisae) 及小迷惑龙(A. parvus) 。在雷龙被併入迷惑龙属后,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存在,其中就包括着名的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 。巴克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研究北美洲侏罗纪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时指出,雷龙很可能是有效属 。不过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同行的普遍支持 。2010年,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伊曼纽尔·特绍普(Emanuel Tschopp)、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avio Mateus)及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罗杰·班森(Roger B.J. Benson)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他们计画通过研究15年来最新发现的化石,对蜥脚亚目恐龙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研究团队无数次走访了美国和欧洲的各大博物馆,他们一次次在库房中寻找所需要的化石材料 。研究团队最终分析了81个蜥脚亚目恐龙的化石个体(其中49个属于梁龙科),总结罗列出了477个不同的生理学特徵 。在研究中,团队辨别出了迷惑龙属内不同种间的差异 。就这样,在经过充足的分析对比之后,雷龙重新成为梁龙科,梁龙亚科下的独立属 。2015年4月,来自葡萄牙和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在4月7日的《Peer 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物种级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论文,这篇长达298页的论文的核心就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 。分类与种与梁龙、重龙同是梁龙科的成员,但迷惑龙与它们的关係较远,所以与春雷龙、原雷龙共同分类在迷惑龙亚科之下 。到21世纪迷惑龙属有了四个有效种,埃阿斯迷惑龙(A. ajax)、秀丽迷惑龙(A. excelsus)、路氏迷惑龙(A. louisae)及小迷惑龙(A. parvus) 。但是在雷龙被併入迷惑龙属后,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存在 。2015年,由于雷龙重新成为梁龙科梁龙亚科下的独立属,雷龙属下包括有三个种:秀丽雷龙、小雷龙(B. parvus)及胸饰雷龙(B.yahnahpin),迷惑龙属下包括二个种:埃阿斯迷惑龙(A. ajax)和路氏迷惑龙(A. louisae) 。埃阿斯迷惑龙
迷惑龙

文章插图
梁龙科物种(A. ajax):模式种,由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7年所命名,种名是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埃阿斯为名 。它们为迷惑龙属的原型标本,已发现两个部份头颅骨,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 。路氏迷惑龙(A. louisae):是由William Holland在1915年所命名,种名是以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妻子Louise Carnegie女士为名,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西部发现挖掘地点以供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 。路氏迷惑龙的化石为一个部份头颅骨,发现于科罗拉多州 。其它种另外,A. yahnahpin是在1994年由Filla、James以及Redman等人所命名 。在1998年,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将A. yahnahpin改列为原雷龙的模式种Eobrontosaurus yahnahpin 。化石为一个部分骨骸,发现于怀俄明州 。相关文化在1989年,美国邮政管理局发行了一套恐龙邮票,包含:暴龙、剑龙、无齿翼龙(被误拼为Pteradon)、以及雷龙 。美国邮政管理局宣称,虽然科学界使用迷惑龙这名称,但一般大众对于雷龙比较熟悉 。当时的雷龙还属于迷惑龙属 。补充2015年,雷龙已正名,迷惑龙亚科下有迷惑龙属和雷龙属两种,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伊曼纽尔·特绍普(Emanuel Tschopp)、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avio Ma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