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役 官渡之战( 三 )


历史战役 官渡之战

文章插图
双方参战人员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 。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 。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 。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 。战机就在这时出现 。”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例之一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捲,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 。曰:“克绍官渡,由白马 。殭尸流血,被原野 。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 。沙醿傍,风飞扬 。转战不利,士卒伤 。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 。卒胜大捷,震冀方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 。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 。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 。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小说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 。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 。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