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礼( 三 )


揖礼

文章插图
叉手揖礼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又名交手礼 。
揖礼

文章插图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
揖礼

文章插图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细节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绘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发现于洛阳的宋墓壁画,画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 。仔细观察两人双手的姿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宋代叉手礼的行法在五代时期就有了,着名的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几位“叉手示敬”的男子,其双手的行握方式与宋墓壁画上的一样 。到了南宋,叉手礼的姿势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南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对当时的叉手礼行法做了详细描述: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由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 。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据此,我们就容易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恆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了 。因为参与的改革遭到失败,柳宗元被赶出京城,贬到永州,做了永州司马 。在唐代晚期,司马是个品级很低而又没有实权的闲官,所以,官职低下的柳宗元不论走到哪儿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 。
揖礼

文章插图
洛阳的宋墓壁画
揖礼

文章插图
洛阳的宋墓壁画细节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唐代叉手礼一、左手紧把拇指 。
揖礼

文章插图
唐代叉手礼二、左手小指头指向右手腕部 。三、右手四指皆直 。四、左手拇指向上 。五、整体效果 。女子叉手礼(万福礼)用于日常见面,辞别时,身体肃立,两手相扣,右手在上,放于左腰侧,微俯身约20度,微动手,微屈膝 。或者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 ;右手朝上,左手朝下,併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 ;同时下蹲,不要超过50度 。
揖礼

文章插图
王虚中《训蒙法》记载,“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 。如以右手掩其胸也”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水浒传》写梁中书吩咐杨志护送生辰纲,杨志听后,急忙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揖礼

文章插图
叉手礼《警世通吾》第八卷《崔持诏生死冤家》,写三镇节度使鹹安郡王得到朝廷赏赐的一领团花绣战袍,为了表示感恩,想雕刻一块美玉孝敬皇帝,向手下人询问雕什幺好,其中一个叫崔宁的,“当时叉手向前,对着郡王道:‘应该雕个南海观音’ 。叉手礼不像拱手、作揖那样行完礼手部动作即结束,而是放在胸前继续这一动作,手并不放下,类似后来扪心俯身以示敬的动作,所以又有“叉手不离方寸”之说,方寸即“心”,这里指的是胸部 。还以《水浒传》为例,第二十八回写施恩请武松帮助他夺回被蒋斗神霸占的酒店,武松询问此事的来由,“那施恩叉手不离方寸,才说出这件事来 。”又如《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回,写徐家的老僕人阿寄为主家出去做生意,主妇颜氏见他回来连忙打听赔赚情况,“那阿寄叉手不离方寸,不慌不忙的说道:“一来感激天地保佑,二来托赖三娘(您)的洪福…赚得五六倍利息 。行其他礼节,有时也加上叉手的动作 。如《水浒传》中的高俅,在端府看踢球时以--一个摇亮的动作接回了打在他身边的球,令端王惊喜异常 。询问他是何人 。该书写高俅是“叉手跪拜道:“小的叫做高俅,胡踢得几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