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山东好医生·致敬医者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马承恩:58岁请缨出征战“疫”一线,在绝望处创造希望( 二 )


每次进入污染区都要穿上沉重的防护服,这让很多年轻人都体力透支,而马承恩本身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医疗队的联络员董红告诉采访人员:“有一天,我们在病区聊工作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他起都起不来了,我是把他扶起来的。”
即便如此,马承恩依旧坚持了下来。
他笑着说,自己到湖北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实情与预想还有一些“偏差”。
“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压力大,平常也偶尔吃镇定药,所以有思想准备带了(镇定)药。” 马承恩说,“到武汉之前想的是每天吃一片、一片半镇定药,但是抵达武汉开始工作后,每天要吃三片。”
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马承恩曾经处理过许多棘手的病情,他从不畏惧。但在武汉战“疫”,马承恩还是捏了把汗。因为既要救治病人,又要保证队员安全,这是时刻压在他心头上的大石头。不管是了解队员情况还是排班等事项,他几乎都要亲力亲为。
“每天晚上队长就算忙到很晚了还会给我打电话,嘱咐我这,嘱咐我那。”董红说,“在群里或者会议上也会反复强调一些安全事项,他时刻牵挂着我们。”
在马承恩的带领下,经过52天的奋战,山大二院131人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94例。其中,重症患者75例,危重患者19例,治愈出院73例,转出16人,开展了腹卧位通气、颈静脉穿刺置管、盲插鼻空肠管等技术。治疗病人的数量、质量在光谷院区16支医疗队中名列前茅,队员零感染,受到国家及山东、湖北省卫健委的高度赞扬。

山东大学|山东好医生·致敬医者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马承恩:58岁请缨出征战“疫”一线,在绝望处创造希望
文章插图
马承恩与同事支援武汉战“疫”
山大二院重症科首任主任,曾援非两年
其实,这不是马承恩第一进行医疗援助。
早在2002年,他就作为业务骨干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担任山东省第九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长。
回国后,恰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要成立重症医学科,他竞聘成为首位主任。
科室创建,他没黑没白靠在科里,带着大家钻研,在他的精心努力下,重症科逐渐成长了起来。重症医学科承担了几乎全院的危重症病人,病床边上满是呼吸机、心电监护……这部分病人,危急状况随时可能发生,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监护和陪护。监护室里一直亮着灯,分不清白天黑夜,加上高强度的工作,精神高度紧张,马承恩作为科室主任,更是承担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和重任。
山大二院重症科主治医师郭颖说:“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也觉得和他长期付出是有很大关系。”
马承恩则说,住到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病情往往既危重又复杂,抢救时要争分夺秒,需要医生果断正确的抢救。抢救成功后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的、有预见性的观察、判断,这考验着医生是否具备丰富、全面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这是一份对医生要求极高的工作,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抢救成功后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比在普通病房要强烈得多。”
的确,如果把医生比做军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就是特战队员,最苦最累,但技能全面、英勇善战,最具挑战性。
2008年,汶川大地震,马承恩所在的科室成功救治了第一批来自汶川的伤重者,实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的目标。

山东大学|山东好医生·致敬医者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马承恩:58岁请缨出征战“疫”一线,在绝望处创造希望
文章插图
马承恩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不回家”成了久而久之的习惯
“家”,往往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温暖。
但对于常年把重心放在工作上的马承恩来说,“不回家”似乎成为了一种久而久之的习惯。为什么成了“不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