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员|风扇,奶茶,手绘地图 这些抗疫“见证物”背后的故事

18日,在第二十九场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后,南京紧接着召开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媒体见面会,几位一线工作者代表走到台前、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现场带来的一件件抗疫“见证物”承载了一段段故事、一片片深情。

参谋员|风扇,奶茶,手绘地图 这些抗疫“见证物”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寻找‘德尔塔’行踪,我是疫情防控‘侦察兵’和‘参谋员’”
7月20日,禄口机场工作人员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接到报告后,马涛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他们也是全市首批奔赴现场开展流调工作的专业人员,当时面临状况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病毒从哪里来?它是怎么传播的?还有多少病例?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马涛说,他们不放过任何病毒的蛛丝马迹,摸排每一条可疑线索,成为与病毒赛跑的“侦察员”。
“我记得刚到现场,连续3天,当时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入到航站楼,我们要开展现场卫生调查、面对面的访谈,我们还要收集轨迹信息、查看相关监控录像,寻找可疑的线索。让我们的病例回忆14天的活动轨迹并不容易,有些人对流调员的询问会感到紧张,有的可能会感到不耐烦。我们打完一连串的电话,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病例的活动轨迹,我们要跑在病毒的前面。”
马涛不仅是疫情防控的“侦察兵”,他同时还担任研究疫情的“参谋员”。作为疫情分析组成员,通过对疫情趋势的研判,可以为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坚强保障。从此前南京市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采样,到后期检测范围越来越小、甚至精确到街道,核酸检测范围的调整离不开每一位疫情分析“幕后英雄”的付出。
见面会现场,马涛带来了一份厚厚的疫情分析报告,海量数据、信息转化为15页纸的报告。这样一沓内容详实的报告,他们小组一天早晚各出一次 。“在7月31号的晚上10点钟,我们接到了一个任务,我们需要在当天把南京市前三轮核酸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相互分工,对于不同街道、不同方式或途径发现的病例,病例的每一个活动轨迹,以及病例的职业特点,我们把这些都纳入到我们的分析当中,在8月1号凌晨3点钟,我们完成了疫情分析的报告;第四轮核酸检测,我们将区域进行了调整。”

参谋员|风扇,奶茶,手绘地图 这些抗疫“见证物”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但是,我们看到自己专业分析的结论被一次次验证,觉得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本轮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越来越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安全。” 马涛说道。
20多个日日夜夜,累计检查了90万辆车、110万人
疫情发生后,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遏制疫情蔓延,南京设置交通卡点查验。到目前为止,共查验了90万辆车和110万人次,劝返15万辆车次和20万人次。在守住离宁公路战线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为驾乘人员提供方便、提高效率,一幕幕温情画面在查验点上演:如为白血病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科学调整查验点缓解道路拥堵。
20多个日日夜夜,南京市江宁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马明宏都奋战在宁马高速、宁杭高速、绕越高速等查验点上,他现场“晒”出一张手制地图:“这一张地图是我们在340省道查验点上,我们7月25号上午,点上人员查到了一辆‘皖K’车辆。这个车辆经过查验时,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已经过期了,根据规定他必须返回。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驾驶员是外地人,岁数也比较大,对周围的情况不是太熟悉。于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当场手绘了一张地图,一边讲一边说,应该到哪个医院去检测,到哪个路怎么走。事后,这个司机凭借这张手绘地图顺利到了医院进行了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