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治理蜀国民不聊生( 二 )


网络配图
据《蜀记》引郭冲五事,诸葛亮认为,刘璋治蜀时,刑法太轻,导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 。”其目的在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的稳定 。《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所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虽说其德刑兼用而民无怨,然终掩盖不了严刑峻法的事实 。总之,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基本无暇顾及 。有关记载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不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 。
诸葛亮的计谋一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认为他足智多谋,天下无双 。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计谋的用意与目的何在?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人间往往会多洒下一掬掬悲惨眼泪,国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肉给*阀们整合其势力范围,其锦囊妙计又有多少价值?为什么人们要崇拜整天用谋略去算计别人,去互相残,去争权夺地,去火烧,去水淹……连他自己都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担心呢?问题就在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伏尸千万,*流成河,同时对环境、文化的破坏,这些诸葛亮心中都是有点清楚的,后人倒似乎一无感觉 。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使然,不必苛责个人 。问题是后人为什么还要如此崇拜这些战争人的计谋?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身受其害,甚至被当作炮灰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在赞美、崇敬这些以计谋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民族的*态,还是一种文化的堕落?
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
网络配图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
网络配图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