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黑颈鹤分布图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并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崑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 。繁殖地在青海(玉树、治多、曲麻莱、称多、扎多、玛多、久治、泽库、贵德、共和、刚察、天峻、祁连、乌兰、都兰、格尔木)、西藏(当雄、那曲、嘉黎、安多、斑戈、申扎、日土、昂仁、萨迦、仲巴)、四川(若尔盖)、甘肃(碌曲、玛曲)、新疆(若羌) 。越冬地在西藏(拉萨、林周、达孜、曲水、黑竹工卡、堆龙德庆、乃东、曲松、桑日、扎囊、日喀则、萨迦、江孜、拉孜、谢通门、白朗、南木林、林芝、工布江达),云南(中甸、丽江、宁蒗、昭通、永善、巧家、寻甸、会泽、曲靖),贵州(草海) 。繁殖方式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 。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 。繁殖期5-7月 。一雌一雄制 。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配对和求偶 。求偶时亦伴随着跳舞和共鸣,雌雄鹤头颈伸向前方,并发出‘ge-ge-ge’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的相伴行走 。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脚腿微曲,同时发出‘duo-duo-duo-’的叫声,雄鸟亦跟着对鸣,同时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 。通常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其他鹤类不同之处是黑颈鹤在产卵前无营巢期,而是先产卵,后营巢 。巢简陋平坦,就近用薹草(Carex sp.)、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莎草(Cyperus sp.)、针蔺(Eleocharis sp.)、藨草(Scirpus sp.)和其他乾枯的水草筑成 。巢甚简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构成,外径86-90厘米,内径40-43厘米,高10-13厘米,深4-5厘米 。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亦有产1枚卵的 。卵为椭圆形,暗绿色、淡绿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密 。卵的大小为102-108毫米×61-63毫米,重209-234克 。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卵期30-33天 。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当日即能行走 。由于雏鹤天生好斗殴,3天内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龄之后,斗殴行为方才消失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环境破坏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 。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乾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平方千米;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 。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 。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蔔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 。人为猎杀黑颈鹤生存的环境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灭鼠灭虫、非法猎杀和捡拾鸟卵等现象 。黑颈鹤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将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乾,可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在青海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农民常把黑颈鹤的卵捡走 。物种数量1984年1月在草海统计319只,其中成体116只占36.4%,亚成体150只占47%,幼体53只占16.6%,这表明每对成年鹤每年平均只能抚育成活1只幼鹤;1990年冬季在拉萨河上游观察269只黑颈鹤,其中幼鹤仅占总数的7.8%,说明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后,幼鹤存活率明显偏低 。黑颈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知有700-800只,此后由于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已知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有4277只,至2002年初已知在云贵高原越冬的黑颈鹤有3261多只,这使黑颈鹤的总数达到7538只 。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2002年后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 。估计到2011年止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1万只 。建立保护区中国在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迁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甘肃阿克塞的大苏乾湖、小苏乾湖、玉门的甘海子、碌曲的尕海,青海玉树的隆宝滩,云南宁浪的泸沽湖、中甸的碧塔海、纳帕海,贵州的草海等 。与此同时,中国鸟类学者还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89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文化内涵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 。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描写岭国的格萨尔王降伏各地妖魔,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国的霍尔王族黄帐王俘虏之后,写信向格萨尔王求救时,便是派去3只仙鹤送的信,尼玛泽仁绘製的“珠茉遣鹤送信”(唐卡)画,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中国人民对黑颈鹤有很深的感情,俗称为“青庄”、“沖虫”、“乾鹅”等,藏语中则叫做“哥塞达日子”,即“牧马人”,有高尚、纯洁、权威的意思 。藏族同胞不仅把它看作“神鸟”,按照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把它当作“神医”,当有人骨折时,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画上一个黑色的圆圈,使雌鸟误以为卵要裂开,就会从远处衔来一种“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壳裂开 。人们将这个“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据说越冬地的黑颈鹤还与当地的居民互相订下过诺言,当地人决不猎杀黑颈鹤,黑颈鹤也不喝清明节的水,不吃成熟的庄稼 。所以每年清明节之前,黑颈鹤就飞到北方去繁殖,到了庄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