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图( 二 )


月宫图

文章插图
《月宫图》的队形变化道具《月宫图》的道具是“T”行灯架,涂红色,架的两端安铁环,各挂一盏红灯,灯架把长约65厘米,横桿长约55厘米,小红灯都可以自由舞动 。服饰《月宫图》的服饰为:“宫女”头后散辫,插绢花,头顶一朵大红花绸花,绸子从两耳垂下,上穿大红色大襟褂,下着彩裤,脚穿彩鞋并缀红缨,腰系百褶裙,披大红云肩,云肩边沿缀黄色丝穗;“侍女”头上戴黄绢花,穿粉红色大襟褂,彩裤和彩鞋,腰扎粉红色绸腰带 。
月宫图

文章插图
《月宫图》的服饰音乐《月宫图》的音乐中有民乐、打击乐、女生伴唱等舞中有声,声中伴舞,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更增添了《月宫图》的艺术效果 。历史《月宫图》的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表演形式优雅,点线律动变化,构成形形色色的月亮图案,给人以律动的美感 。在表演过程中,高潮迭起,舞随歌起,歌随舞和,委婉动听,强烈地调动着人们的情绪,“串串红灯照天庭,喜看人间不夜城,红灯绿灯看不尽,福禄喜寿乐无穷” 。体现了人们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表演形式《月宫图》是优秀的舞蹈,是民间艺术特有的表演形式,1989年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省卷》收编 。它先后于1985年山东电视台播放,同年,《中国文化报》做了详细报导;1987年获潍坊市文艺汇演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国际风筝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有800名女生3600盏红灯表演,获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春晚开场表演,并获一等奖;1994年成为我国台湾的华视特别节目;1995年在山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荣获二等奖 。历史渊源《月宫图》起源于明代 。据传在明朝时,一名流放到此地的囚犯,为感谢当地人的关照,把自己所会的跑灯舞蹈传授给当地百姓 。因为这种舞蹈主要是用一盏盏灯笼拼出各种吉利的文字,表达心愿,祈求幸福,所以它很适合在当地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上演出,因而很快就在寿光扎根发芽,并逐渐流传开来,组成的字样也在最初相对简单的“天下太平”、“大吉大利”基础上,增加了“五穀丰登”、“天尽人意”等複杂文字,据说演员人数最多的时候曾经超过64人 。文化传承《月宫图》主要流传于山东省寿光市的圣城街道南关社区及周围的几个村庄 。寿光市跑灯的最后一位传人是已去世的南关村老艺人张明京 。在《月宫图》面临失传时,这位老人曾主动找到当时的寿光县文化馆,希望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县文化馆业务副馆长李树高和几名工作人员由此掌握了这齣舞蹈的基本技术,并进行了多次演出 。早先的《月宫图》演出时,表演者全都是男扮女装,脚上绑“地跷” 。现今他们全改为女子表演,并除去地跷 。但问题又随之而来:一般来说女演员手臂力量较弱,而安装有两个灯笼的“丁”字形灯架,每人手持两个,仅重量就有3.5公斤 。为了握住柄尾斜向举起保持不动,几乎所有演员的手上都磨起了泡 。另外,为增强舞蹈的观赏性,表演者经过反覆摸索,还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的队形图案,以及“火流星”的表演 。与其它民间舞蹈不同,该舞蹈的所有队形图案均无直角和钝角,全部由弧线形成 。演员在跑“碎步”时,要始终保持前脚掌着地、上身前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