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 三 )


文章插图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园雕座像身高6.7米,稳坐莲台,面目端庄,神态凝重,气韵非凡 。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中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国实属少见 。主像的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每龛造像栩栩如生 。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 。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健,字型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範 。东壁下方这一长方形龛,内雕的是《涅 图》,即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 。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象徵释迦牟尼入殓前的艰辛修行;十大弟子围坐身旁,有的抱脚抱头,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头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师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弔丧图 。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这尊释迦牟尼佛,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专家考察后认定为“齐鲁隋代第一佛”,释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发展,衣褶线条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民间风采,被誉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

白佛山

文章插图
黑白云洞 白佛山唐窟位于隋窟的西侧上方20米处的峭壁上 。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当地民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 。该窟造像共三尊 。主像高2.4米,双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樑略高,雕刻精细,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线条间接,雕刻粗犷,与上半部分形成显明对照,这种刻法,与河北、鲁中、河南等相邻造像石窟中风格明显不同,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独运”吧 。主像两侧为侍者,结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 。唐龛,位于主窟西侧与主窟相距20米 。以石壁凿拱形龛,内有造像三尊,被专家考证为一佛二弟子像或称一佛二菩萨像 。此窟雕像为唐代所造 。
白佛山

文章插图
第四窟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 。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贵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风韵 。该像两侧侍者着百褶裙、褶皱仍保留有魏晋风格;二是最可贵者东壁上雕造的鑒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像风格酷似日本国所塑鑒真大师肖像,该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爱戴 。造像群处摩崖上有“大隋开皇七年和大隋开皇十年……”等雕刻字样,它是造像断代的确切依据 。黑白云洞白佛山自然景观——即黑白云洞 。两洞洞口不大,咋看无奇特之状,但这两洞却有三大奇特之处:一是两洞深不可测;二是冬有水声,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内,静听洞内有潺潺与哗哗水声从洞内传出;三是每到夏秋时节,遇到阴雨连绵,两洞便会吐云,黑云洞与白云洞各吐白云与黑云,两云冉冉飘起,环绕山头像是给白佛山带上了一顶彩色的帽子 。
白佛山

文章插图
白佛山玉 皇 阁白佛山山顶上全石结构建筑,叫“玉皇阁”,它是清代建筑,内有玉皇大帝的塑像 。玉皇阁西一片平台,俗称“观景台” 。站在这里观光,四周风光,一览无余 。山南有大清河如玉如带,蜿蜒西去,西有东平湖,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东有县城高楼大厦,一派繁荣景象,周围景象,与白佛山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白佛山景区中的景点就像颗颗珍珠,把画卷装点的更加美丽 。祥云圣母洞白佛山西侧“观音殿”和“泰山行宫” 。“观音殿”,俗称“奶奶庙” 。殿为洞窟式,双窟南北并列,中间相通,殿门上做匾额状,一题“天仙圣母”,一题“祥云” 。内塑像为原雕像,体量不大,但像与巨岩联为一体,在中国北方却不多见 。“泰山行宫”,下殿为巨石砌垒而成,顶做叠涩状,老百姓叫“无梁殿” 。殿名大雄宝殿,内塑像亦在文革中被毁 。殿上作阁,名曰“碧霞元君洞” 。白佛山庙会白佛山庙会起于唐朝,每年的农曆二月初二,附近的老百姓聚集白佛山之阳,烧香祈福,农具交易 。人群接踵而至,川流不息,好一派香火庙会景象 。是当地百姓沿袭至今的民俗盛观,每到这个时节,人们总希望年年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或带着各种疑难困惑,便来到这里进上“一炷香” 。老百姓就是以这种最简单也是最虔诚的祈祷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最大心愿 。那轻烟缭绕,渐化灰烬的“一炷香”,像耗费他们的血,烤炙着他们的心,总希望以此来感化天帝,实现心中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