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 三 )


乐业县

文章插图
乐业县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按科学发展三年计画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26亿元,年均增长12.54%;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年均增长28.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7亿元,年均增长16.6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7.13亿元,增长32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1.5亿元,年均增长33.53%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72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15元,年均增长14.52% 。工业解放前,仅有一些小手工业,大多为农闲时经营,产值极低 。解放后的50年代,凌乐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个,集体工业2个,即发电厂、铁工厂、砖瓦厂 。发电厂年发电量仅2万度左右 。铁工厂生产的农具仅2万多件 。60年代乐业县仅有7~8家小企业,70年代工业企业增加小型的加工业、电业 。80年代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百朗电站、县水泥厂、油脂厂等逐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9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3.6倍 。但是总的来看,乐业工业基础还很薄弱 。没有大型的支柱企业,能源(如电力等)供应不足,设备陈旧落后,项目、产品少,人才、发展基金缺乏 。农业乐业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花生、油菜、甘蔗、棉花等农作物 。民国22年全县有耕地140401亩,占土地面积的2.9% 。其中水田64099亩,占耕地面积的45.65%;旱地76302亩,占耕地面积的54.35% 。农业户9678户,占总户数的97.17% 。其中自耕农占46%,半自耕农占48%,佃农占6% 。水稻年产585万公斤,平均亩产91.27公斤;陆稻年产13.26万公斤,平均亩产43公斤;玉米年产289.8万公斤,平均亩产59公斤 。民国35年有水田69092亩,旱地32035亩 。其中水稻年产690.9万公斤,平均亩产100公斤;陆稻年产39万公斤,平均亩产100公斤;玉米年产55.215万公斤,平均亩产150公斤 。解放后,逐渐改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进行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接着成立互助组、合作社 。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广施肥、勤管理,讲究种植技术 。尤其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快 。乐业县境内的耕地面积从1952年110276亩发展到1957年的148152亩,粮食作物产量从13177吨增到16411吨 。县内粮食略有余裕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抽调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上水库、公路工地和“大办钢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虽有209232亩,但缺少劳力管理,有收成的仅114162亩,总产量仅15042吨 。1959年播种面积下降至145666亩,总产量12795吨 。接着搞“反瞒产、反私分、高徵购”,加上三年连续自然灾害,反单干风等,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最低是1960年产8245吨,1963年粮食有收面积仅87528亩,粮产量9650吨 。经调整,1965年粮食生产有了发展,播种面积比1963年增加10937亩,增长12.50%,有收面积增加15411亩,增长17.61% 。总产量15095吨,增长56.42% 。1976年播种面积179177亩,有收面积167003亩,粮食总产量30680吨,比1966年增加14940吨,增长94.92% 。由于粮食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未改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受影响,生产效益还不高 。至1979年粮食总产量还徘徊在29580吨至30865吨之间 。1982年全县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良种,加强管理,当年粮食总产量37445吨 。比1979年增加6580吨,增长21.32% 。1989年粮产量34184吨,比1982年减少3261吨 。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