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

实习生肖玥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王林
进入8月,洪水已经逐渐退去,河南的灾后重建安置开始了。大二学生杜一诺(化名)有些不放心,8月8日,她在自己创建的“新乡救助信息核实群”里,和几个依旧活跃的志愿者进行第三轮回访,一一核实了最后的5000多条求助信息,确定所有求救者最终都获救,她才喘了口气儿。
此前,求助的信息流一刻也没有停歇。“新镇镇父老乡亲二次转移,缺乏衣服”“今天会送一车物资到浚县小河镇柴湾村安置点,有帐篷、雨衣、防护服、抽水机等”“现有爱心企业捐赠皮划艇、抽水泵、发电机等抗洪救灾物资,明天上午需要十名志愿者帮忙装车,联系人方式......”
洪水来临以后,许多年轻人和杜一诺一样,通过手机接力传递求救和救援的信息,等到救援队伍撤离,艰难的灾后重建开启,他们又继续传递生活的希望。
“救命文档”的影响
清晨六点,姚海文终于熄灭手机屏幕,闭了闭干涩的双眼。7月25日至26日,他一整夜都泡在手机上,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拨打救援队的电话。夜色太黑,洪水太急,人太疲惫,许多救援队无法出发。但姚海文没有灰心,也不敢停下,一个号码不行,他就换一个号码再打,直到获得肯定的答复。他生于海南,学在广州,这天夜里,他拯救了一个河南的家庭。
在此次河南水灾中,有一份被称为“救命文档”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网上传递,被翻阅了数百万次,有人留言求救,有人留言加油。这之后,一批线上志愿者自发开始了工作,姚海文正是其中之一。
【 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虽无法亲临前线,但隔着遥遥的距离和手机屏幕,他们开始搜集来自各个网络平台的河南求助信息,一一致电或短信核实,并对接官方或民间的救援人员。有时,他们还会再联系求助者回访,确定他们是否平安。在姚海文看来,线上志愿者“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将信息从求助者那里传递到救援人员手中”,虽无法亲身进入现场,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自发志愿者群体的信息整理模式可能都受到了‘救命文档’的影响。”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文宣组志愿者覃谌徽(化名)说,“‘救命文档’的模式与卓明非常相似。因为其中的一位维护志愿者也参与过卓明的活动,他具备足够的意识,了解大致的工作流程。”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拥有11年的灾害信息工作经验,河南暴雨洪灾开始后,他们就行动起来,招募线上志愿者,发布了求助信息收集的问卷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卓明已收到志愿者报名表约1万余份,接受培训参与工作的志愿者超过1500人。具备技术优势的报名者通常会被优先录用,如掌握图表制作、水文雨情分析知识、GIS地图制作等技能;其余小组则负责灾情信息搜集、核实整理、救援对接等等;为保证24小时内持续提供服务,志愿者需要“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
“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22岁的冯琪(化名)今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1个月后,她的家乡卫辉成为了河南洪灾中的重灾区。她所加入的“卫辉志愿者”群比其他组织更小,通常要一个人完成收集、核实、录入、对接的全部工作,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是经常的事。“没法停下来,每次看到救援信息,你只能一门心思地继续、继续、继续,只想着赶快帮助他们。”
杜一诺(化名)创建的“新乡救助信息核实群”设立了不同的文档整理规则,志愿者通过不同颜色区别不同状态下的信息,例如已接手的案例编号标红,避免重复工作;核实过的信息标橘,联系救援后信息标蓝;人员脱困后,信息标绿。截至7月29日中午,文档内共汇入5435条求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