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中古第一豪族传奇 中国历史上姓王之最有哪些( 二 )


经过民间演绎,故事有些夸张,但历史上,王祥确实是因为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 。州郡多次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直到继母去世,他才在同父异母弟弟王览的劝说下出仕为官 。
此时,正好是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 。王祥以孝行闻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后为官30余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 。西晋代魏之后,王祥仍为三公,并进封睢陵公 。
王祥临终前,给子孙留下48字遗训,此后成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 。遗训这样说:“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
简单翻译一下: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勇于担当过失和责任,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家族扬名、父母有光,才是大孝;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 。
这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 。临死前,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都能谨记敦行 。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子孙皆奉而行之”,王祥也因此成为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定者 。
大家可能感到奇怪,王祥的遗训中,提到了信、德、孝、悌、让,但唯独没有提到“忠” 。这里面其实暗含了历史的大背景 。
东汉末年以来,改朝换代频繁上演,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主线 。两汉时期不断被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被孝亲观念所取代 。试想,曹家、司马家以及后来的刘家、萧家等等,他们的江山都是通过所谓“禅让”得来的,统治者最怕的就是臣下的“忠”,臣下都忠君,忠于前朝,那统治者算什么?他们想到了“忠君”背后的伦理困境,因此决定以“孝”来代替“忠” 。在这种背景下,世家大族的家族观念日渐加强,当“报国”与“保家”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后者 。可以说,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忠没人去管它,不孝则不被容于世族 。
王祥因为孝名而受到重用,在改朝换代中屡次化险为夷,不断升迁,位居极品,本身就是时代“孝大于忠”的受益者 。他临终前特别标榜的孝与悌,亦成为此后世族主要的社会价值标准 。
一个朝代灭亡了,首当其冲的是皇族 。而善于应变的世族,则好好地迎接下一个朝代,下一个皇族 。琅琊王氏能够历数百年、数个朝代而长盛不衰,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得益者 。
3
从王祥这一代起,琅琊王氏逐渐进入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一段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此后有三个支系人才辈出,影响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历史 。
一支起自王祥 。前面讲了,他死时备极哀荣,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当时很少人比得上 。他有5个儿子,3个早亡,剩下两个均官至太守,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是五品官 。东晋南迁后,王祥这一支留在洛阳,后来慢慢衰落 。
一支起自王祥的同父异母弟王览 。王览以“悌”出名,保护哥哥王祥免受继母迫害,后来做到三品官 。他有6个儿子,其中三品官2人、六品官4人 。到第三代,出了王导、王敦、王旷等牛人,一下子把琅琊王氏推至家族显赫的顶点 。第四代则有王羲之、王允之等人才 。整个琅琊王氏,王览这一支,人才是最盛的 。史书说“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指的就是王览的后人在东晋建功立业 。
还有一支起自王祥、王览的从祖兄弟(同一个曾祖父、不同祖父的兄弟)王雄 。王雄有2个儿子,一个做到梁州刺史,一个做到平北将军 。第三代出了两个牛人,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另一个是王戎的堂弟、清谈大师、玄学领袖王衍,曾统帅西晋十几万军马,后被石勒围歼 。总之,王雄这一支,在西晋末年的名声,盖过了王祥、王览那两支 。